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钱菊英:医联体建设的“中山经验”

分级诊疗制度是缓解群众看病难的有效措施 。 那么如何优化医疗资源布局 , 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实行双向转诊?
2021年1月13日 , 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人民日报健康时报主办 , 晖致中国支持的《人民名医》“医院管理大咖谈”系列直播 , 首场邀请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心内科副主任钱菊英教授 , 介绍中山医院在医联体建设的优秀经验 。
大医院人满为患、一号难求 , 基层医疗机构和一些小医院却门可罗雀 , 难以维持 , 这样的医疗现状亟需转变 。 “分级诊疗是我国‘新医改’的一个核心目标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 , 通过分级诊疗 , 可以实现基层首诊 , 然后上下级医院互相联动、双向转诊 , 这样有利于疾病管理 , 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 ”钱菊英教授在直播访谈中表示 , 分级诊疗简单来说 , 就是首诊在基层医院 , 并由首诊医生根据病情确定是否需要转诊至上级医院;而经过大医院治疗稳定后的患者 , 可以返回基层医院进行管理和康复 。 “当然这就要求社区医院、基层医院的医疗质量要进一步提升 , 也就是我们讲的同质化 , 诊疗用药遵循统一的规范 。 ”
医联体建设是构建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抓手 , 是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区域内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 。 中山医院除了本部的建设发展以外 , 非常重视医联体建设 。 中山医院医联体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 , 一种是全运营的 , 一种是紧密型的 。
“全运营就相当于是中山医院的一个院区 , 比如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 , 就是中山医院异地办医的一个成熟经验 。 ”钱菊英教授介绍 , “从2014年签约到2017年投入运营 , 用了短短三年时间 , 目前厦门医院已经开放500多张床位 。 中山医院派出了很多学科主任、临床医生和管理人员到厦门医院 , 实现跨省医联体同质化管理 。 不管是医疗质量、人才培养、科研教学信息化 , 还是后勤采购等 , 厦门医院基本上是拷贝了一个小中山医院的管理模式来进行管理 。 ”很多中山医院的知名专家还在厦门医院建立了名医工作室 , 专家团队成员会定期到厦门医院进行手术、查房、教学等 。
谈到紧密型医联体 , 钱菊英教授表示 , “对于这部分托管医院 , 中山医院会派出副院长级别的人来担任这家托管医院的院长或执行院长 , 也会委派一定数量的管理团队 , 还有各个科室的业务骨干 , 来到托管医院进行管理和临床工作 。 这些医院以前多是二级医院 , 但经过医联体建设 , 这中间绝大部分已经升到了三级医院 , 所以这些医院临床业务、新技术、科研教学等方面的提升还是可以看得到的 。 ”
以胸痛中心建设为例 , 胸痛中心对于急危重症心梗病人来讲是“黄金通道” , 中山医院胸痛中心在医联体基础上 , 成立了包括六家社区卫生中心医院在内的“胸痛中心网络医院”;此外 , 通过胸痛中心联盟等形式不断提升区域内医院疾病管理水平 , 不断探索了非常好的转诊模式 , 给病人最好的治疗 。
对于心血管病人的康复管理 , 医联体模式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像心衰、房颤等专病中心建设 , 都需要运用区域性分级诊疗指导思路 , 将下级医联体单位纳入到专病中心建设体系当中 。 像心血管病人在术后的康复管理如何进行?饮食与运动应遵循何种规律?三级医院需要制定康复方案 , 后续病人康复随访、血脂血压监测、饮食管理、合理用药等方面都需要下沉到医联体基层医院来配合完成 。 不管是三级医院还是医联体下级医院都遵循中国心血管联盟以及指南标准进行同质化疾病管理执行方案 , 保障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水平 。
【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钱菊英:医联体建设的“中山经验”】全面提升医联体医疗服务能力 , 让患者少跑腿多获益 , 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医疗资源 , 这正是中山医院管理的初衷 。
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钱菊英:医联体建设的“中山经验”文章插图
专家简介:
钱菊英教授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心内科副主任 , 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 上海市心血管病临床中心副主任 , 心脏介入中心副主任 ,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委 ,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 上海医学会心血管病专科分会主任委员 , 上海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
钱菊英教授擅长各种心血管病的诊治 , 尤其在冠心病的介入诊治领域有颇深的造诣 。 她每年主刀完成冠心病介入诊治手术高达800余例 , 手术成功率98%以上 。 她还参加了多部教材和专著的编写 。 历年来她共参与发表论文400多篇 , 主持国家973重大专项课题等;作为主要完成人 , 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