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大年初三,来看杭州一位肾内科女医生的日常( 二 )


有时候她也挺无措的 。 有个30多岁的年轻人 , 确诊为尿毒症 , 刚刚做好了手术 , 未来则是无止境的透析 , 等待合适的肾源 。 高婵帮他检查完 , 男人一句话都不说 , 就呆呆地望着天花板 , 好像自动隔绝了病房里所有的声音 。
高婵患者想开口安慰 , 又觉得很苍白 。
她的患者中 , 有婚检时发现患上尿毒症的青年 , 也有20岁不到就确诊的学生 。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保持乐观的心态 , 我们科室定期把患者聚在一起搞茶话会 , 让那些积极乐观的患者分享经验 , 也让那些新病人能尽快走出阴霾 。 ”
3】记录每个病人病情的记录本
有时治愈 , 常常帮助 , 总是安慰 。
35岁的高婵一直践行着这样的标准 。 她有一本很厚的记录本 , 里面是她接手的每个患者的病情 , 并根据不同的情况 , 画上了血管 。 “每个人的血管都不一样 , 有粗有细 , 位置也都不同 , 所以每个人的治疗方案都不同 。 ”
去年疫情 , 医院抽调了不少同事支援湖北 , 呼吸科和传染科的同事一马当先 。 “其实我也挺想报名的 。 但是仔细一想 , 咱们这个大后方也要守住呀 , 我们肾病患者也不能松懈呀 。 对于他们来说 , 一年365天的日子 , 是用是否做透析来区分的 。 ”
所以后来 , 科室里的大部分同事都留在了杭州 , 坚守岗位 。
高婵老家徐州 , 2012年来到市一工作 。 一年一次的春节 , 成为了她最长的假期 。
自从父亲去世之后 , 她便把妈妈接了过来 。 公公婆婆都还在老家 。 “去年没回去 , 今年也没回 , 老人挺理解的 。 等过完了节 , 疫情形势好一点 , 再把老人接来杭州住上一阵子 。 ”
不上班的日子里 , 高婵即使是刷手机 , 也会打开“医田园”软件 , 里面有所有患者的检查结果、实时动态 , 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些治疗方案的判断和调整 。
儿子7岁 , 假期里她陪着他跑步、做手工 。 儿子一看她要出门 , 就会很不甘愿 。
她就会耐心解释:“你看 , 我不在 , 还有爸爸陪着你 。 但是医院里的病人 , 放假也回不了家 , 多孤单 , 我要对他们负责呀 。 ”
【患者|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大年初三,来看杭州一位肾内科女医生的日常】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 , 未经许可 , 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 , 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