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狙击肠癌,是一项系统工程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饮食方式的改变 , 肠癌这一过去的“富贵病” , 逐渐变得常见起来 。 近期 , 江苏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奖在南京颁奖 ,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苏省第二中医院)肛肠科金黑鹰教授团队完成的“基于早期优效原则的结直肠癌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的研究 , 获得了“2020年江苏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 采访人员和您一起走进这个奋进的团队 , 金黑鹰教授也告诉采访人员 , 从防到治 , 狙击肠癌其实是一项系统工程 。
患者|狙击肠癌,是一项系统工程文章插图
双管齐下 , 驱散肠癌的“家族乌云”
肿瘤成因复杂 , 饮食和遗传因素 , 是大肠癌发生的两大要因 。 金黑鹰教授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采访人员 , 肠癌的遗传因素可以分两类情况 , 一类是有遗传性的大肠癌 , 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林奇综合征 , 另一类是遗传易感性 , 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家族史” 。 相比较“家族史” , 第一种遗传性大肠癌 , 更像是笼罩在一个家庭上的“乌云” , 金黑鹰教授也是省内最早研究这朵“乌云”的人 。 从2005年 , 金黑鹰教授就开始追踪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 。
普通人可能很难想象这样家庭的痛苦:患者从青春期开始发病 , 整个大肠布满成百上千个腺瘤性息肉 , 40岁之后就会发展成癌 。 同时 , 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 通俗来说 , 患者的孩子患上该病的几率是50% 。
“我见过很多被疾病完全打乱了人生的患者 。 ”金黑鹰教授举例说 , 有一位妈妈已经确诊了肠癌 , 她的妹妹一样染病 , 这辈子就没有要孩子 , 而她的女儿 , 九岁时肠道里就发现了几百颗息肉 。 “对于患病的子代 , 我们现在会在孩子上初中或是高中可以耐受手术时 , 就做预防性的切除 , 手术非常大 , 从回肠切到肛管 , 再将回肠和肛门吻合 。 ”金黑鹰教授表示 , 这样预防性切除手术会影响生活质量 , 但对于患者来说却是用来“保命”的 。 同时 , 50%的遗传几率 , 对想生育的患者来说 , “搏一搏”的代价也太大 , 但好在是有技术来解决的 。
江苏省第二中医院目前已经和上海长海医院生殖中心展开合作 , 可以为患者进行二代试管婴儿技术的生育支持 。 通过对胚胎进行测序 , 筛出正常的胚胎植入到母体体内 , 可以帮助患者孕育出健康的宝宝 。
患者|狙击肠癌,是一项系统工程文章插图
保肛不是“终点” , 盆底康复提升生活质量
“医生 , 我能保住肛门吗?”在金黑鹰主任的门诊上 , 这是患者最常问出的一句话 。 保肛问题在直肠癌患者 , 尤其是低位直肠癌患者中非常突出 。 这道难题同时也摆在了医生面前 。 直肠位于盆腔内部 , 周边器官众多、神经密布、空间特别狭小 , 手术是“螺丝壳里做道场” , 低位尤其是超低位直肠癌 , 往往只能连肛门一起切除 , 术后患者得终身带着“粪袋子”生活 。
五十多岁的周大爷就是这样一位曾经陷入绝望的癌症患者 。 因为大便次数增多、不成形 , 且伴有便血等症状 , 周大爷在外院进行肠镜检查 , 发现距离肛门3-8厘米处有一肿物 , 肿物不小 , 病理提示中分化腺癌 , 先行新辅助化疗同步放疗 。 但是治疗后肿瘤缩退不明显 , 外院建议行直肠癌根治术 , 不保留肛门 。 但周大爷非常想要保留肛门 , 辗转多家医院未果 , 后慕名来到金黑鹰教授的专家门诊 。 金黑鹰教授对周大爷实施全麻下行腹腔镜下直肠癌经肛门全系膜切除术(taTME) , 自下而上可以经肛门这个自然腔道去分离肿瘤 , “上下开工” , 切除肿瘤同时还进行预防性回肠造口术 , 术后进一步口服化疗治疗 。 后期周大爷再次入院行“回肠造口还纳术” , 术后恢复良好 , 每天排便3-4次 , 没有明显排便不尽及肛门坠胀感 , 目前还在继续随访中 。
金黑鹰教授表示 ,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治疗手段的进步 , 符合条件的直肠癌患者有了保肛的可能 。 同时 , 保肛手术之后 , 挑战仍在 。 即便保留了肛门 , 患者仍然还会遭遇漏便 , 排气功能不受控制、小便功能不好等状况 , 这些“尴尬”与盆底功能的障碍有关 。 低位保肛手术后盆底功能的恢复 , 也是江苏省第二中医院的特色 , 该院目前已经建立起了全面的盆底功能检查与治疗手段 , 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 , 提升患者束手生存质量 。
患者|狙击肠癌,是一项系统工程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