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健康意识不断提高 , 企事业单位、学校体检制度逐渐完善 , 如今健康检查已经成为大家每年的“规定动作” , 但仍有不少人因为工作忙、没时间、害怕被查出病等原因将其“拒之门外” 。 研究发现 , 常规体检虽然与死亡率或心血管事件的减少无关 , 但与慢性病识别和治疗、风险因素控制、预防性服务获取和患者预后有着密切关系 , 所以不应被忽视 。文章插图
慢性病又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 不是特指某种疾病 , 而是对一组起病时间长 , 缺乏明确病因证据 , 一旦发病即病情迁延不愈的非传染性疾病的概括性总称 , 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慢性肺病、慢性肾病、慢性肝病、结核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 。 2019年 , 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8.5% , 其中 , 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为80.7% , 防控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
近日 , 美国西北大学费恩伯格医学院专家开展了一项系统回顾 , 结果发现 , 常规体检与慢性病检出率增加有关 , 如抑郁症和高血压 。 同时 , 常规体检可使参与者在控制血压和胆固醇等风险因素方面大为改善:25~74岁农村成人接受常规体检1年后 , 比未体检人群的收缩压低1.3毫米汞柱 , 总胆固醇低4.6毫克/分升;常规体检还能使参与者更多地接受临床预防性服务 , 如结直肠癌和宫颈癌筛查 。 此外 , 接受常规体检的人生活方式更健康 , 饮食少油少盐 , 积极运动 。 综合来看 , 定期体检有助控制慢病的发生和发展 。
那么 , 我们该如何制订体检计划呢?首先 , 大家可以到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健康风险评估 , 目的是发现某些疾病的高危因素及是否为高危人群 。 评估内容包括:年龄、健康现状、家族遗传史、生活方式(吸烟、膳食、运动等)、工作行为、精神及社会因素等 。 然后 , 根据评估结果分级 , 由专业医生制订有针对性的体检套餐 , 这样能更好地提高疾病检出率 , 降低体检费用 , 减少对身体不必要的伤害 。
【体检|体检,防治慢病的第一步】一般而言 , 健康状况良好的青壮年在30岁前最好两年体检一次;中年人最好每年体检一次 , 重点项目是心、肺、肝、胆、胃等器官 , 以及血压等 。 老年人的身体进入“多事之秋” , 各种疾病患病率明显增加 , 因此50岁以上人群的检查间隔应缩短至半年左右 , 最好每年体检两次;60岁以上老人间隔时间应在3~4个月左右 , 检查项目由医生酌情决定 。 体检后 , 大家要正确、科学地看待结果 , 不能极端地看问题 。 有人一看体检结论是“正常” , 便以为万事大吉 。 其实 , 体检结论所指的“正常”仅说明这次检查项目所代表的身体功能处于“允许范围”内 , 并不表示身体功能是“最佳状态”;也有人发现体检报告中某一项标注为“阳性”或“升高”“降低” , 便以为自己得了大病 , 于是忧心忡忡 , 甚至病急乱投医 , 健康状况反而更糟糕 。 建议拿到体检结果后 , 先仔细阅读报告中的讲解和建议 , 然后带着问题咨询医生 。
最后 , 要动态观察体检结果 , 不要忽视医生提出的各种干预、预防和治疗措施 , 如饮食、锻炼、作息、用药等 。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 , 即使每年体检都没问题 , 也应该把每次的体检报告妥善保存 , 作为今后的对比参考 。 最好在选择体检机构时 , 同时选择该机构的健康管理服务 , 能把前几年的体检报告当做私人健康档案存档归类 , 并把重要身体数据制成表格 , 密切追踪 , 方便及时提醒 。 这样可以提前预知未来5~10年内患某种慢病的几率 。
(作者系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健康体检与肿瘤筛查中心医师组组长)
来源:生命时报
- 健康|这3类慢性疾病患者如何健康过年
- 慢性腰痛|腰总疼,快检查下你的睡姿
- 麻风|三元区开展2022年“世界防治麻风病日”宣传活动
- 糖尿病|市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谢荣鑫谈:如何让慢性病患者健康快乐过春节
- 销售|深圳将试点互联网处方药销售,慢病患者可就近取药
- 慢病|田阳卫健局新春走基层 随访慢病家庭
- 诊断|儿童慢性咳嗽的诊断治疗
- 眼科|发挥中医眼科在眼病防治中的作用!《“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印发
- 明光市|市卫健委副主任雷晶晶赴明光市开展2022年“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慰问活动
- 医院|六旬老太每日一碗“生姜水”,再去医院做体检,医生都很佩服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