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发作|闪躲各类疾病有方法

天气如同“过山车”
急性发作|闪躲各类疾病有方法】 闪躲各类疾病有方法
最近,浙江各地的天气先后经历“过山车”。短期内,气温剧烈波动考验着老年人的身心承受力。多家医院迎来入冬以来老年患者问诊就医的第一个小高峰。
哪些疾病最容易找上门?除了做好防寒保暖,老年人还应该做好哪些防护措施?采访人员邀请专家权威解读。
预防关节炎
需截断外因干扰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老年科病房主任王钦贤提醒,老年人近期还要重点关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作。
王钦贤说,进入冬季,寒冷与湿气一同侵犯人体,导致血脉不通,气血不和,使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麻木、酸痛,重者屈伸不利,严重时可导致关节肿大变形,手不能抬,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等。
防范关节炎,重点在于截断外因干扰。感染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龋齿、齿槽溢脓、扁桃腺炎、副鼻窦炎、慢性中耳炎等都是关节类疾病的重要感染源,必须及时诊治。受凉、潮湿、外伤等都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加重的诱发因素,尽量避免早晚时间外出。外出时,建议佩戴护膝、护腿。饮食上,避免过量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食物。
保护心血管 重在自我监测
每次降温,心血管内科门诊总是最“敏感”的。本周二一大早,78岁的陈阿姨就赶到浙江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最近两天,她的血压波动幅度很大,降压药的日常用量已经控制不住血压。做完相关检查后,看诊医生为陈阿姨调整了用药方案。
浙江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杜长青说,最近一周,门诊部接诊了不少受寒风刺激后导致胸闷气短的老年患者,还有一些血压波动剧烈的患者。心血管内科住院部本周也收治了不少心力衰竭和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大多为七八十岁的老年人。
杜长青强调,寒潮气候下,定期自测血压很重要,建议老年人坚持每天测量,在血压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隔天一测或3天一测。测量时,尽量选择臂式血压计。建议将每天测量结果进行记录,以便在就医时提供精准数据。
如果有慢性心力衰竭,要坚持每天晨起在固定时间段测量体重,若短期内出现明显体重变化要引起重视。一旦出现胸闷、气短、心慌等急性病症,一定要及时就医。
防范慢阻肺 讲究多管齐下
呼吸道疾病也是寒潮下健康的一大“劲敌”,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炎。过去一周,因为慢阻肺急性发作到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老年人,比例上升了30%。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叶健表示,入冬之后,气温剧烈波动,容易导致气道痉挛,呼吸道内细菌和病毒滋生,诱使慢阻肺急性发作。在呼吸内科诊室内,采访人员发现,就诊患者多为中老年男性,他们大多面容消瘦、脸色发黑。
叶健说,这样的情况临床上称之为“慢阻肺面容”。因为抽烟是引发慢阻肺的重要诱因,因此患者以男性居多。
叶健强调,患者一旦慢阻肺急性发作,第二年再次复发概率会明显提升。因此,做好防护工作十分重要。首先是遵医嘱定期用药,必要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采用吸氧疗法;无论是在稳定期还是急性发作期,患者都必须戒烟;注意改善居住环境的室内空气,维持室内不同区域温度均衡,保持适当通风。此外,80%的慢阻肺急性加重由感冒或感染引起,因此建议老年人每年进行流感疫苗接种。最后,还需要坚持肺部及全身康复锻炼,但慢阻病患者要注意避免在冬季开展过多户外运动。
谨防抑郁症 陪伴是关键
除了常见慢性疾病值得关注外,老年人的精神健康也同样需要重视。
70岁的李大爷爱打太极拳,原本每天上午6时,他都会约上一众好友切磋一番。结束运动后,再去买菜,然后回家做家务。随着寒潮到来,运动被迫中止,彻底打乱了李大爷原本规律的“生物钟”。他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一整天都待在家中发呆,还会因为一些小事就对家人大发脾气。后到医院检查,医生表示,李大爷患上了中度抑郁症。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老年精神二科主任王征提醒,天气寒冷,老年人运动时间大幅缩减,人际交往变少,新陈代谢下降,加上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较差,容易导致抑郁。当老年人无端胃口下降,睡眠失常,脾气突然变得暴躁或突然变得沉默寡言时,家人要注意他是否有抑郁倾向。
老年抑郁症治疗要趁早,早期抑郁倾向往往只需要轻度介入治疗。当老人出现不良情绪时,家人应该多陪他们外出,与阳光亲密接触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子女还要多陪伴、倾听,而不是对他们的倾诉、唠叨采取否认、敷衍的态度,甚至还和老人争辩。此外,还可以开展行为治疗,通过发现老人的兴趣爱好,如听音乐、练习书法绘画等,帮助老人平复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