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没安静够怎么就回来了”,父亲最失败的陪伴,就是恶语伤人( 二 )


但我渐渐地懂了 , 每一个嘴巴唠叨的爸爸背后 , 其实是有着一个寂寞的心
“我还没安静够怎么就回来了”,父亲最失败的陪伴,就是恶语伤人
文章图片
06
大概是意识到了我的胆怯逃避 , 妹妹的疏远排斥
不知道 , 从什么时候开始 , 我发现爸爸开始少言寡语了
前段时间休息的时候回家了一趟
以往我们说什么话、什么事情都要插嘴的父亲
我发现 , 他开始整个过程一语不发了
一瞬间 , 我感觉特别不适应了
没有了爸爸的唠叨 , 和语言指引
仿佛是秤杆失去了秤砣 , 无法平衡
同时 , 我也看到了爸爸沉默背后的那份孤独
有些心疼、也有些不敢触碰
“我还没安静够怎么就回来了”,父亲最失败的陪伴,就是恶语伤人
文章图片
07
从那一刻开始 , 我决定要做一个“了解爸爸”的女儿
我希望和父亲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头开始
我也坚信 , 任何一段感情都是需要维护和培养的
同样一句话 , 用不同的方式去陈述出来
很明显 , 带来的感知能力和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和同事、和同学、和老师沟通的时候 , 我们都知道有礼貌、有耐心
但是和家人沟通却恰恰忽略了这一点
很多时候 , 横在糟糕亲子关系的那道梁柱
并不是爸爸的缺位陪伴 , 而是我们都忘记了如何去沟通
学会如何沟通 , 也是良好 , 亲子关系迈向亲密发展的第一步!
“我还没安静够怎么就回来了”,父亲最失败的陪伴,就是恶语伤人
文章图片
父亲这个角色成长 , 我们要多给一些时间等待 , 多给一些机会发展
有人说 , 父亲角色是缺失的
也有人说 , 父亲这个角色是失败的
其实 , 在我看来这两种沉默少语背后 , 只不过是有几种情况不利于父亲这个角色绽放 , 比如:
1)第一种情况:角色是缺失的
在孩子的成长与家庭教育里 , 如果注意观察的话都会发现一个问题 , 那就是每一个亮点不够明显的孩子背后 , 通常都会有一个角色缺失的父母 , 这个人可能是妈妈、也可能是爸爸 。
“我还没安静够怎么就回来了”,父亲最失败的陪伴,就是恶语伤人
文章图片
相比于怀胎十月、哺乳养育、以及成长教育 , 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 , 让父亲这个角色从条件、到传统 , 都比妈妈的陪伴和参与要少得多 , 如果平时再不注重亲子陪伴 , 那么父亲这个角色在孩子成长里可就真的可有可无了 。
所以 , 父亲这个角色是属于一种比较特殊的存在 , 即需要有时间条件、还需要有陪伴环境 , 很多沉默少语的父亲背后 , 其实都是一些不利于父亲角色绽放的外在情况 , 像大家常说的“角色缺失” , 其实给孩子带来的成长体验感自然也是缺边少角的 。
“我还没安静够怎么就回来了”,父亲最失败的陪伴,就是恶语伤人
文章图片
比如 , 以下几种情况:
?离异家庭:爸爸和妈妈离婚了 , 孩子跟着妈妈一起生活 , 从小就没有父亲角色参与
?工作太忙:爸爸常年在外边工作、做生意 , 不能和孩子生活在一起 , 也没有时间多陪伴
?身体原因:并不是所有的爸爸都是超人 , 有些爸爸可能身体不好 , 没办法照顾孩子
?关注太少:回家之后只知道玩手机、打游戏 , 对孩子关注太少 , 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淡
?性格暴躁:有些爸爸天生就是嘴巴唠叨 , 不知道如何沟通 , 每天还尽说一些狠话
2)第二种情况:角色不够成功
我们常常说 , 现在的家庭教育有太多丧偶式育儿 , 其实 , 很多时候并不是父亲不想把这个角色发展好 , 而是在这个角色的成长中 , 父亲们也如同幼小的孩子们 , 容易缺失、也容易迷茫 , 甚至不知道如何把这个角色经营好 。
“我还没安静够怎么就回来了”,父亲最失败的陪伴,就是恶语伤人
文章图片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 , 任何事业上的成功 , 难道不是寒窗苦读、经验积累、以及困难克服的成功吗?而任何职业的正式上岗都会有专业岗前培训 , 在上岗之前相关的专业知识 , 以及专业做法都会印刻在我们的脑子里 , 可父母这一角色却没有任何培训 , 并且一经上岗、还没有下岗的机会 。
而在这条没有任何培训的成长之路上 , 大家好像都是在摸石头过河 , 凭着感觉寻找经验 , 即便是爸爸妈妈做错了 , 这也是很正常、并且值得理解的事情 , 像那些经常被贴上“角色缺失、角色失败”标签的父亲 , 也是如此!
“我还没安静够怎么就回来了”,父亲最失败的陪伴,就是恶语伤人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