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足常乐的事例有哪些?( 三 )


国王问道:“小小的心安草啊 , 我真喜欢你 。别的植物全都悲观厌世了 , 为什么你这这么勇敢 , 似乎一点也不沮丧呢?”小草回答:“国王啊 , 我一点也没有灰心 , 一点也没有失望 。虽然我算不了什么 , 但是我知道 , 如果你国王想要有一棵橡树 , 或者一棵松树 , 一丛葡萄藤 , 或者桃树、牵牛花、紫丁香等等 , 你会叫园丁去把它们种上 。而我知道你有求于我的是要我安心做小小的心安草 , 所以我就心满意足地去作小小的心安草 。
”5、有一个小孩 , 大家都说他傻 , 因为如果有人同时给他5毛和1元的硬币 , 他总是选择5毛 , 而要1元 。有个人不相信 , 就拿出两个硬币 , 一个1元 , 一个5毛 , 叫那个小孩任选其中一个 , 结果那个小孩真的挑了5毛的硬币 。那个人觉得非常奇怪 , 便问那个孩子:“难道你不会分辨硬币的币值吗?”孩子小声说:“如果我选择了1元钱 , 下次你就不会跟我玩这种游戏了!”这就是那个小孩的聪明之处 。
的确 , 如果他选择了1元钱 , 就没有人愿意继续跟他玩下去了 , 而他得到的 , 也只有1元钱!但他拿5毛钱 , 把自己装成傻子 , 于是傻子当得越久 , 他就拿得越多 , 最终他得到的 , 将是1元钱的若干倍!因此 , 在现实生活中 , 我们不妨向那“傻小孩”看齐——不要1元钱 , 而取5毛钱!6、南北朝时 , 有一位道教宗师在茅山隐居并创立了茅山派 , 他就是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陶弘景 。在读书过程中他对道教和医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6岁的时候 , 他干脆辞官不做 , 到茅山华阳洞隐居 。
梁武帝萧衍未曾做皇帝前 , 就和陶弘景相识 , 知道他很有才能 , 就想请他出山做官 , 但陶弘景婉言谢绝了 。有次萧衍在诏书中说:我能给你荣华富贵 , 山能给你什么啊?陶弘景写了一首诗回答萧衍 , 这就是流传千古的《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 , 不堪持赠君 。意思是说:你问山中究竟有什么让我如此着迷 , 我喜欢岭上的白云灵动飘逸 。
它们飘渺而美丽 , 令人心旷神怡;你体会不到这种快乐 , 我也很为你可惜 。萧衍还是不放弃 , 又催促陶弘景出来当官 , 他就画了两幅画 , 让人带给萧衍 。一幅画上是:一头水牛散放在田野里 , 甩着尾巴 , 对着水草吃得正欢;另一幅画的牛则被加上了金笼头 , 有人执着鞭子在驱赶它 , 那头牛也耷拉着耳朵和尾巴 , 没有灵气 。
萧衍一看 , 明白了其中的意思 , 就笑着说道:“这个人向往自由 , 没有什么富贵的念头 , 看来是没办法能让他出来做官了 。”于是死心了 。7、明朝的薛瑄做官非常清廉 , 从不为自己谋取利益 。他负责监管湖广银场 , 管理20多处银矿 , 有民夫50余万人 。
这里多年管理混乱 , 贪污成风 。他对贪污的官员依法严惩 , 恢复了银场秩序 。监管银场三年 , 他没有回过一次家;离任时他也两袖清风 , 为此他还特地写了一首诗 , 以表达自豪的心情 。
他在京城里做了五年的御史(检察官) , 省吃俭用才在京城买了两间小屋 。屋子狭小得只能放下桌椅和床 。苦恼的是东墙下非常暗却没有窗户 , 再? 。
知足常乐例子有哪些?

关于知足常乐的事例有哪些?

文章插图
陶渊明知足常乐 ,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 , 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
在那年冬天 , 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 , 到彭泽县来督察 。
督邮 , 品位很低 , 却有些权势 , 在太守面前说话好坏就凭他那张嘴 。这次派来的督邮 , 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 , 他一到彭泽的旅舍 , 就差昙更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 , 不肯趋炎附势 , 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 , 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 , 于是他立刻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 , 参见督邮要穿官服 , 并且束上大带 , 不然有失体统 , 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 , 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 , 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