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观后感( 五 )


炽热的狂呼和悄悄的改变一样动人 。船长走了,但他留下了船舵和航灯,他让我们始终相信再浓重的雾霾也挡不住星辰和大海 。死亡诗社的读后感篇2元旦期间看了《死亡诗社》,觉得这个影片拍的很不错,值得一看 。
但我不明白为什么这部影片被当作教育影片被广泛推荐给一线教师看,是为了向基丁老师学习吗?基丁老师的教学方法的确很新颖并且值得借鉴,但他却把好的教学方法用来教了不合适的学科和不合适的对象 。坦率地说,影片的悲剧结局基丁老师应该是负有一定责任的 。基丁老师如果去教授一些表演艺术类,或者是如何写作的课程,应该会是一位成功的老师,可是他的学生偏偏是要上耶鲁,哈佛,将来成为牙医或律师的未来社会精英,对于这些学生而言,外显的激情是危险的 。
这里又要提鲁迅的“黑屋子”命题,把关在黑屋子的人叫醒后却没有能力打开黑屋子,这岂不是更残酷的事情?对此鲁迅没有给出答案,也许这是大家都猜不透的难题 。同样,鲁迅也是非常反对青年学生上街集会的,以免被某些势力利用,充当了炮灰 。对此我是同意的,有时理智看上去是不近人情的,但却是正确的 。而基丁老师就是充当了“叫醒者”这样一个角色,而当他的学生被开除,自杀,甚至到后来自己也被辞退时,他对此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悲剧发生 。
而最后站在桌子上大喊“我的船长!”的同学们,结局也会是被开除了,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一定是这样的 。我想,基丁老师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激情,却没有告诉孩子们如何去掌控激情 。对于这些青年学生来说,如何掌控激情,让激情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也许更重要 。
死亡诗社的读后感篇3《死亡诗社》这部反应上世纪中叶发生在美国佛蒙特州的“威尔顿预备学院”的一件“传统教育和反传统教育流血碰撞”的事件 。这部上半场充斥着喜剧元素、下半场弥漫着悲剧色彩的教育片,电影剧本根据作者托马斯·舒曼在蒙哥马利·贝尔学院(一所位于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的男子预备学校)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 。这部电影自上映以来,历久弥新,一次次对僵化死板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愤怒的质问 。特别在正处于课程改革的社会主义中国,一切服务于考试的教育理念已成功激起了无数学子的愤怒与无奈感 。
这部小说中基廷先生的教育理念无疑对这些水深火热中的学生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同时对广大课程工作者也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这部小说在一片喜庆的开学典礼中拉开了帷幕,作为一所有着光荣传统的预科学校,威尔顿预备学院迎来了又一批“大学生的原材料”,不知是不行还是幸运的是,它也获得了拥有新式教育理念的基廷先生的青睐 。这所拥有着不错升学率的学校一开始就定下了它“保守传统”的教育理念,更可怕的是,深受这种填鸭式教育蛊毒多年的学生已经心甘情愿地成为了它的奴隶!无数学生屈服于现行的教育模式,抛弃了思考的主观能动性,最终把一切质问的权利统统丢到了垃圾桶中!为了所谓的分数,甘愿将自己的视野局限在教科书这“一亩三分田”上,尽管走出教室就可以看到美丽的苍穹,他们却宁愿在插图中观察别人吃剩下吐出来的“精品思想” 。
我们不能否认在标准的教科书上,有一些内容确实经得住时间的考察,但是知识是一种抽象的思维,它不仅仅只有那可怜的唯一一种表达方式!在基廷老师的第一次课上,他完美诠释了这一理念,为了从物质上祛除学生对于“权威教材内容”的惧怕迷信,他要求学生把前言撕去 。这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种行为首先强制性地将这群可怜的“机器人”从对教材的浅井中解救了出来 。纵然这与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大环境相悖,但是正确的东西为什么一直要躲躲藏藏呢?邀请学生踏上讲台、用高远的视角来理解问题,“诱惑”他们成立古诗人社、用那种 。
死亡诗社读后感作文

《死亡诗社》观后感

文章插图
导语:威尔顿预科学院是一个升学率极高,所有望子成龙的家长全都努力让孩子进入的学校,因为进入了这个学校,基本就预示了以后的成功 。但是突然,一个奇妙的老师闯入了这所学校,当起了老师,他就是基丁老师 。
开学尹始,学校校长向新生说出学校的四大信念:传统、荣誉、纪律、卓越,在这种信念驱使下,学校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卓越学子 。所以以后当老师的话,特别是当班主任,要给学生灌输一种理想信念,并督促学生积极力行,如果有幸当上校长的话,要努力营造一种学校氛围,努力营造一个尚学崇学的学风,这样在应试体系下才有可能取得卓越成绩,这只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人活在世上,总得有自己的信念,用信念支撑生活,所以当老师的话,无关学生成绩,给学生一种信念,能让学生更好更有尊严的生活 。第一堂课,英文老师基廷叫大家撕去了教科书上对诗歌评判与赏析规定那一页,并努力告诉他们青春的激情和诗句的甜蜜,并引导学生告诫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告诉他们这样将学会品尝文字与语言 。当今应试教育体系下,能够出高分人才,但鲜有做出积极创新之才,关键还是缺乏独立思考,以后作为老师的话,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积极思考能让自己诗意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