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三 )


最后一段 , 是学生在唱歌时 , 日本人听了之后 , 要求她们去给日本军队唱歌 。这天深夜 , 几个女学生商量决定一起跳楼自杀 , 决不为日本人唱歌 。我似乎感受到了她们那种宁死不屈的勇气 , 更是她们的中国情结让我感动 。
就在她们准备一起跳下去的那一刻 , 十三人出现了 , 说愿意替她们去 。看到这里 , 我深深感动 。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决定啊 , 为了他人 , 牺牲自己 , 不也正是体现了中国人在灾难面前团结互助的精神吗?最后 , 她们一起带着“暗器”去了日本军队 , 而学生们安全离开了 。结局没有放出来 , 留给人无限想象空间 。
看了之后 , 依然回味无穷 。最后那一段 , 也是全片的亮点 , 是对中国团结精神最好的诠释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二)一部非常有张力 , 看后久久回味的影片 。整部片子由很多“对比”组成 。
教堂里人性的温暖关怀与教堂外横尸遍野残壁断桓的对比;假神父前面地痞流氓嘴脸与后面负责任有担当的对比;十三钗开始自私地抢地窖与后面代替学生送死侠义柔情的对比;士兵开始有退缩情绪 , 到后面英勇抗敌舍生取义的对比;孟先生带着汉奸的袖套 , 后来却冒死带来修车的工具 , 贡献出通行证;教堂小男子汉小小柔弱的年纪个头却充满了大男人的大义凌然有担当负责任 , 为了养父的嘱托保护女孩子们 , 最后为了凑数走进送死的队伍;还有十三钗风尘味十足的打扮和后来短发蓝袍的清纯味道的对比 , 墨玉沉稳大气有担当与他的姐妹们的对比 , 墨玉对假神父开始的不屑厌恶与后面的相知相爱的对比 。电影里每一部分人都是主角 , 情节的设计 , 演员的演绎 , 使得每一部分人都那么感人 , 那么丰满 。关于墨玉关于假神父 , 评价的人太多 , 我今天只说说配角 。军人以人体盾牌冲向坦克 , 那个镜头特别有冲击力 , 最后的班长用智慧杀敌 , 与敌人同归于尽 , 班长在教堂外关注着这些孩子 , 关键时候开枪救了孩子们 , 班长将濒死的浦生送进教堂 , 让他“在温暖一点的地方死去” 。
军人的英勇 , 智慧 , 侠骨柔情 , 在这一组组镜头间展现无遗 。整部戏战争场面不多 , 但是表达得很充分 , 悲壮的情绪基调里 , 有着军人们与日本兵斗智斗勇消灭两帮敌人的淡淡的喜悦 。教堂里的小男子汉话不多 , 但是特别有男子汉的味道 。
拿着竹篙阻止十三钗翻墙进来 , 后来却主动要求和假神父去找那两个溜出去拿东西的姐姐 。请求假神父留下来作为教堂的挡箭牌 , 女孩子的名额少了一个 , 他强烈要求自己冒名顶替走进送死的队伍 。这一切都是为了完成神父的嘱托 。
多么让人敬佩的男子汉啊!那个没有现面的逃跑的厨子老陈 , 作为教堂里唯一的成年男人 , 很好的衬托了小男子汉的高大形象 。为什么墨玉能提出舍生保护女学生?因为她13岁前也是教会学校的学生 , 保护学生就是保护以前的自己 。假神父的女儿如果在世 , 也是13岁 , 他是在保护自己的'女儿 。影片的这些细节 , 起到了很好的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
浦生送进教堂 , 不仅表现了军人的柔情 , 更造成了后来拿琵琶玄的女孩子送命 , 姐妹的悲惨遭遇激起了墨玉的仇恨 , 也让墨玉为素昧平生的女学生送命准备了感情基础 。女孩子关键时候从地窖边跑开 , 避免了十三钗被日本人发现——这让开始还不准学生进去的十三钗们自责 , 感动 。墨玉大姐大气场的渲染 , 为后面姐妹们为她所动同意一起代替孩子们送死做了铺垫 。
一个个小细节 , 为影片最后荡气回肠的高潮情节打好了基础 , 让人觉得十三钗们的决定自然 , 不会太突兀 , 不做作 。在横尸遍野的南京 , 这些社会下层的不够光鲜体面让人鄙夷的社会底层人们 , 以人性的光辉带来观众们的温暖和希望 。这是一部难得的好电影 , 也许奥斯卡因为历史背景以及对中国的固有的偏见 , 不会给我们颁奖 。但是 , 在我心中 , 这是足以胜过任何奥斯卡电影的好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