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 二 )


5.6段,诵读第7段 。第四课时——诵读第8段,阅读第9至12段,.总结全文 。
做课后练习 。预习安排1.对照注释阅读全文,注音正音,准备朗读全文 。2.读传后“太史公曰”,体会作者对自己所写人物的态度 。太史公曰:“吾过大梁之墟(遗址),求问其所谓夷门 。
夷门者,城之东门也 。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因、缘故) 。名冠诸侯,不虚耳 。高祖(汉高祖刘邦)每过之而令民奉祀不绝也 。
”(注:这段话可以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照抄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有关背景常识 。1.本文虽是节选,却占原文三分之二篇幅 。被删节的部分有:①信陵君有客能知赵王阴事(中华书局版本第3段);②留赵后,却赵封,与赵处士毛公、薛公游,倾平原君客(同版本第10—11段);③秦日夜伐魏,魏数请信陵君,乃归国(同版本第12段);④将五国兵破秦军于河外,逐秦军至遂谷关(第13段);⑤魏王曰闻毁言,使人代公子将,公子病卒(第14段) 。
以下略叙魏亡及汉高祖常祠公子 。从传记的大体内容可以看出,信陵君是个悲剧人物 。他有极高的军事才能,但并未得到发挥 。
课文中说:“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这大约是指前266年以后的事 。尽管如此,“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
”窃符救赵,又是违背魏王意愿的,虽然取得很大胜利,但公子仍不敢回来 。留赵十年,秦军“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才迫不得已请他回来,做了上将军;可是击败秦军后又免去他的职务 。“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 。”卒后18岁而魏亡 。
信陵君的悲剧命运跟魏国的衰亡过程是相始终的 。2.课文中以较大篇幅描写侯嬴,这涉及战国时期的养士制度 。士,即知识分子 。
这些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他们或走公室,或入私门,以自己的才学为各国统治者效劳;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其中一些最杰出的人物能以布衣而取卿相,如苏秦、张仪、蔺相如等 。当时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是所谓四君:“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贾谊语) 。司马迁为四君立传,都提到门客的事迹,重视这些人在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如《孟尝君列传》中提到冯,《平原君列传》中提到毛遂,《春申君列传》中提到朱英 。但比较起来,信陵君最善于结交士,得到他们的帮助也最大 。
读史传要注意传中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窃符救赵推迟了秦灭六国的进程,这是信陵君对六国反秦斗争所作的杰出贡献 。这贡献是在侯嬴的帮助下作出的,也是信陵君善于养士的最有力的证明 。
要充分理解这一点,就必须弄清有关的背景常识 。
二.朗读全文并作补充解释 。基本方式:逐 。
高二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

文章插图
教学目标:1.了解史传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语言、行动描写和烘托手法的运用 。2.认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可贵作风、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和侯嬴的超凡出众的智慧及“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 。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传记主人公信陵君形象的分析 。难点:侯生“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及司马迁写作此人物时的思想寄托 。课时安排 :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了解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侯生的忠诚 。
2.学习塑造人物的手法 。

3.积累“遗”“下”“过”“赞”“长者”“睥睨”等实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魏公子,何许人也?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子少子而魏安厘王异母弟也 。昭王薨,安厘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
战国四君子:“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贾谊语)
二.介绍时代背景 。语言描写,请同学品味 。
6.什么事件可以力证信陵君确实是“仁而下士”之人?置酒大会宾客请侯生 。

7.品味这段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 。对比的写法令人过目不忘 。全班分成两大组,每组分别勾划信陵君与侯生的不同表现来体会司马迁的对比手法运用的妙处 。

8.身边的一些人如何反应?将相宗室----市人-----从骑-----宾客-----
9.读自由讨论 。提供几种意见供参考:明·陈懿《读史漫笔》:侯生自刭固侠烈之慨,亦料魏王知公子谋皆夷门擘画,势必收而诛之,故宁自杀以为名,正是高处 。明·徐中行:侯生度公子窃符,计必杀晋鄙,鄙何辜哉?心必有不忍而不自安者,乃以死谢耳 。不然,诚报公子,即死耳,何必数公子至晋鄙军日而后自刭也?故侯生之死,世谓报公子,余谓谢晋鄙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