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意( 三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
【今译】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 。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
【注释】
官军:唐王朝军队 。
收:收复 。
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
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 。
蓟北:今河北省北部 。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 。
初闻:乍听到 。
涕泪:眼泪 。
却看;回头看 。
漫卷:胡乱地卷起 。
纵酒:纵情饮酒 。
青春:春天 。
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 。
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
襄阳:在今湖北省襄樊市 。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 。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 。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 。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 。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意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今译]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 。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平日的优愁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 。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 。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 。
[注释]
剑外:指阁北南,蜀地的代称 。蓟北:今河北省北部北区,即叛军根据地范阳一带 。
却:回头 。
漫卷:胡乱地卷起 。
即:立即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 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蓟北乃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这对于多年漂泊“剑南”急于结束流落返回故乡的诗人来说,确是天大的喜讯,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反映他那种悲喜交集的心情.诗的第二联,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带着欣喜的热泪,回看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他们昔日的愁云早已驱散,正沉浸在欢乐之中,亲人的喜悦是对诗人最大的安慰,他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随手胡乱地收拾诗书,再也无心伏案读书.这对于一位原是读书破万卷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的描写,却恰当地把诗人大喜欲狂的心态逼真地表现出来.“喜欲狂”既是上面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下面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因“喜欲狂”故而纵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遐想,于是诗篇便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尾联是想象中的具体还乡路线,“巴峡”是出发之地,“巫峡”是必经之处,“襄阳”和“洛阳”是诗人的原籍和故乡.这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