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谣言越辟越多,背后到底都有哪些“鬼”?

保险谣言越辟越多,背后到底都有哪些“鬼”?

保险谣言越辟越多,背后到底都有哪些“鬼”?

谣言年年有,今年特别多。例如:

“某某人寿等9家保险公司被叫停整改”

“某某人寿甲状腺癌必须5公分才能赔”

“《健康保险管理办法》于2017年1月1日起实施,返还型健康险即将停售,此后所有健康险均为消费型,有病赔钱,没病返本的时代已经终结”

“买保险要抓紧了,11月要开始双录,到时买会越来越难”

“明年起将陆续恢复各地区保险中介从业人员基本资格考试,北京地区保险代理从业人员基本资格笔试2018年1月1日开考,其他地区代理人考试安排逐步实施”

……

这些谣言,不少还有鼻子有眼,日期、公司名字、数据等都十分明确,个别还“有图有真相”,甚至引入央视新闻联播的画面。当然,最后若不是官方站出来实力辟谣,也会有业内人士来专业“打假”,吃瓜群众一颗悬着的心才踏实地放下来。从内容来看,谣言主要趁政策调整、险企自查整改等时机,制造与保险产品、保险公司相关的噱头,造成消费者恐慌,来达到其营销目的。

但是,每一次辟谣过后,新的谣言都会更新升级,卷土重来,在谣言屡辟不止的怪象背后,究竟有哪些罪魁祸首呢?

营销队伍宽进宽出以致良莠不齐

自从保监会在2015年取消代理人考试后,监管环境的变化及“保险姓保”的导向,让越来越多保险公司更加重视个险队伍,保险营销员开始了爆发式增长。

年份

代理人数量(人)

增长人数(人)

2008年

256万

49万

2009年

290万

34万

2010年

329万

39万

2011年

335万

6万

2012年

278万

-57万

2013年

290万

12万

2014年

325万

35万

2015年

471万

146万

2016年

657.28万

186万

2017上半年

745.17

87.89万

2008年—2017年十年间保险代理人增长数据

然而,营销队伍不断增长,营销员的素质却没有同步跟上。营销人员迅速扩充,保险公司的培训,无论是从时间还是内容来看,相比以往都大打折扣,而招聘门槛也没有相应地提高,尽快上岗出单的背后可能隐藏业务员素质良莠不齐的乱象。有数据表明,2016年人身险公司万张保单投诉量平均值为0.12件/万张,亿元保费投诉量平均值为0.43件/亿元;而2017年前三季度这两项数据已经变为0.38件/万张、1.53件/亿元,增长明显的数据折射出营销员有待提高的素质。

保险公司的KPI考核制度日益趋严

1992年,友邦进入中国,也带来了代理人制度。经过国内寿险公司多年实践摸索,逐渐形成一套围绕“竞争、激励、淘汰”等进行绩效管理的特色代理制度。例如,有的保险公司会在每次绩效考核后进行排名,名次好的将获得加薪、晋升的机会,而名次垫底的则面临降薪、换岗甚至淘汰的命运,有保险公司规定连续多少个月零业绩将被清退。如果严格的考核制度遇上普遍低下的产能,单月甚至多月的“挂零”有时也难以避免。

随着“保险姓保”的回归,监管开始鼓励保障型保险,尤其是在134号文实施后,保险公司产品策略发生了变化,开始主打长期期交、偏重保障的保险产品,销售难度更胜从前,这也给营销员带来更大的考核压力。面对这样的压力,部分营销人员为完成考核业绩,难免会不择手段。

认知不全、信息不对称促进谣言传播

前面提到的诸多谣言,不论是针对保险产品,还是指向保险公司,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没有获得信息的渠道和主动核实其真假的意识,往往容易信以为真。

一方面,消费者对保险的认知有限,更多可能是停留在代理人推荐过、自己买过的产品上,所知内容也是对保障条款的概括,有不少人就连对这些也知之甚少,更遑论对保险公司产品战略、保险政策等专业信息的掌握;另一方面,营销员和消费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如果营销员在售后将保险宣传、资讯分享等工作跟进到位,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提升消费者对保险的认知度,则会减少谣言滋生的土壤,这就关系到消费者接受信息的意愿、营销员的职业素养等问题。

监管惩罚力度不足以震慑造谣者

从官方已经站出来澄清的谣言来看,虽然会附上一句“对散播不法信息的机构和个人追究法律责任”“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严肃追究保险公司和有关人员责任”之类的声明,但最终结果如何,公众不得而知:散播不法信息的机构和个人是否找到?如何严肃追究法律责任?给出了怎样的惩罚?可有公布?

声明不痛不痒,落地更是不了了之,监管的惩罚力度太轻,则难以震慑造谣者。而违法成本越低,造谣者故技重施的频率就越高,这是谣言屡辟不止的一大原因。当然,网络的虚拟性和追责制度的滞后性可能也会让监管层对这种造谣生事、诋毁竞争对手的乱象无从下手,至少要追溯信源、认定性质和责任、确定损害赔偿就有不少难度。

保险谣言越辟越多,背后到底都有哪些“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