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体育,学校体育的软肋(上)
【导语】 “动作”才是体育学的研究对象,本质上体育动作与人类生产生活动作具有一致性。遵照“身心操控能力构建论”的体育概念,基于人本主义观提出的体育学基本理论:“三生”体育观(生存体育观、生活体育观、生命体育观);既阐释了体育与其他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之理论渊源又指明了体育的本质意义及其功能价值新取向。
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至今,我国体育理论界及其社会民众在体育的功能价值认识上出现了较大的转向,即体育的政治功能与民族情结已不再高举榜首,代之而起的是体育的健身休闲娱乐功能和经济文化交流功能。这种将金牌体育观念复位全民体育观念是我国体育大国地位确立后的体育理念应然转向,也是人本主义体育观的自然回归,更是国家综合实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依据人本主义体育观,体育应当为人及人类的生存能力、生活品质与生命价值提供原始动力,学校体育也应当秉持这一理念。
一、体育概念的重构
依据体育史学研究成果,按照呈现时间早晚为序,体育各类现象产生路径大致呈现这样一种排列:原始体育→民族(民俗)体育→军事体育→学校体育→大众体育→竞技体育
。
原始体育形态属于非自觉的体育范畴,甚至可以认为是人类最初的物种生存本能与动物嬉戏本能使然,主要动作包括走、跑、跳、攀、掷、射等,这些动作形式在狩猎、采摘、迁徙等采集社会劳动生活模式中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而在闲暇之余囿于动物嬉戏基因的驱动,结合某些劳动动作形式,用于祭祀礼仪或休闲游戏等的原始舞蹈、艺术、娱乐竞技动作等也得以创生,这种原始的身心操控动作主要采用年长者示范年幼者观摩习得的方式进行传授;
当人类完成农业革命驯化部分植物与动物之后,人类的肢体动作也受限于植物种植动作和动物饲养动作,加之劳动生产工具的发明更促使人类身体活动弱化,然而人类走、跑、跳、攀、掷、射、狩猎、采摘、迁徙等原始基因和嬉戏本能却渴望生活领域扩大化以及内容丰富化,于是摔跤、射箭、骑马,攀岩、越野、狩猎,游泳、划船、钓鱼,气功、瑜伽、武术等等体育动作形式不断涌现,共同构成早期民族(民俗)体育形态,这些体育形式来自于或生产劳动或娱乐活动或健体运动,至此体育才进入自觉阶段;
军事体育的初级阶段应该前延至人类与动物及自然界的生存争斗之时(与现代军事部队的抗震救灾同理),同时由于各部落族群之间的冲突和械斗日益频繁,为满足侦查、偷袭、伏猎、追击、格斗等作战能力的需要,原始社会体育形式如走、跑、跳、攀、掷、射等与摔跤、射箭、骑马,格斗、擒拿、武术等民族(民俗)体育形式又演进为军事体育形式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
随着人类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的出现,对学生这一特定主体的身心操控能力进行培育也成为教育内容之一,如前秦孔子开展的射与御、欧洲骑士学校的骑马与剑术、近代学校的兵操与拳术、现代学校的各项竞技运动等等,学校体育出现并按照主办方的需要确定体育内容,同时也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需求的动作模式息息相关;
自工业革命以降,机器代替了人类的绝大部分身体动作,反观之,与此同时人类也被机器所驯服,人类的身体动作受机器所控制,往往局部肢体过度劳损而其余部分功能弱化或退化,幸运的是,动物体内的原始运动基因和嬉戏本能以及康复治疗需求使得大众体育应势而生,有助于维持和提升人类日渐低落的身心操控能力;
随后人类在大众体育中又发现了人体运动动作所呈现出的视觉美感和同类肢体对抗竞争的心理刺激享受,竞技体育和职业体育就填补了同类对抗这一休闲娱乐需求。总之,由于体育主体及其目的不同,所选择的动作形式各异,就呈现出以上多种多样的体育形态。
要想从以上众多的体育形态中发现其共同本质,必须借助本体论视角进行抽象思维。本体论又名存在论,该理论致力于探究世界上存在的一切现象背后是否存有一个抽象的、独立于现实世界的基础,即本质。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探讨本质与现象、共相与殊相、一般与个别等的关系。
在本文中就是从客观存在的诸多体育形态中抽象并归纳推理得出体育的共性,即体育诸形态背后的本质。由于体育的外延太大并且处于不断变迁之中,要具体罗列出所有体育形态太难;
另外更难以把握的是人的身体动作形态多样,要清晰界定纯粹体育身体活动与用于劳动、祭祀、防身、娱乐、休闲、保健、生产、战斗等身体活动的界限同样太难。正是体育现象与体育形式的复杂与多变导致了各种版本的体育概念的出现。
从上述各种体育形态分析:尽管每种体育形态秉持不同的价值理念、包含不同的内容与手段选择、具备不同的目的与功能,但是在它们背后一直存在共同的本质,即通过身体动作练习对人类生物体身心操控能力进行培育。
根据操控对象和操控方式的不同人类生物体操控能力可以分为四类:
对“人自体”本身操控能力的培育如走、跑、跳、攀爬、兵操、拳术、广播体操等徒手动作;
对“体外物”操控能力的培育如投掷、抛甩、擒拿、摔跤、格斗、部分球类运动(篮球、排球等);
对“体外物”+“人自体”操控能力的培育如骑马、划船、驾驶、跳伞、自摇跳绳、撑杆跳高、深潜等等;
“人自体”通过“体外物”对“体外物”进行操控的能力培育,如射箭、射击、网球、羽毛球等等运动。
然而人类生物体的操控能力与其他动物操控能力一样需要习得,只有通过大量的身体动作练习才能得到提高,因此动作才是体育学的研究对象,如此体育学也才具备真正的学科意义,才能挖掘出自己的理论用以指导人类其他的身体实践活动。从该角度审视,广义体育应当是以包括《动作学》在内的人类生物体操控能力培育为研究内容,而狭义体育则是指以现有运动项目进行人类生物体操控能力培育为研究内容。
一直以来人类为了满足劳动、军事、祭祀、教育、艺术、保健、旅游等领域的实际需求而创造了各种身体动作元素,其本身也发展和丰富了体育的存在形态,明确这一点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探讨体育的本质,有助于构建独立的体育科学体系。由以上可以推知,体育正是人类专门致力于构建自我身心操控能力水平的社会实践活动 。如此,在劳动、军事、祭祀、教育、艺术、保健、旅游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共性的、关联性的、专门用于构建自我身心操控能力水平的身体动作形式当然地属于体育的范畴,比如:劳动和军事中的走、跑、跳、攀、掷、射、狩猎、采摘、迁徙等正是现代户外运动与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祭祀与艺术活动中的跳跃、翻腾、旋转等动作孕育了现代体育舞蹈等等。
二、“三生”体育观及其内涵
人类演进史依次经历了采集模式、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与信息革命,从体育学观之,每一次的社会变迁都会大大减少并固化人类肢体活动,由大肌肉群活动逐渐转向小肌肉群活动,反向而论,人类大肌肉群的操控能力却在逐渐退化。总体上看,肢体活动与心智活动的对立统一表现如下:
人类生物体的活动由肢体活动为主转向以心智活动为主,到现代社会,心智活动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毕竟仅凭心智活动现代人也能生活得安全与愉悦;
人类肢体活动减少,其器官系统功能逐渐弱化,但是大脑的心智能力得到大大提升,借助工具和机器的能力人类完全可以傲视生物圈并改进生活环境,因此心智能力得到了极高的重视;
心智活动代替肢体活动能够满足人类基本的生存需求,专门的肢体活动仅仅成为人类可以选择的休闲娱乐方式之一;
人类生物体仍然遵循与制约于用进废退原则,肢体活动的弱化逐渐威胁生物体的身心操控能力,比如引体向上能力;
人类生物体已经不再遵循和受制于残酷的自然选择规律,体弱者也能生存的现象促使人类生物体的素质下降。
面对以上复杂局面,人类作出了应然反应,上文中体育形态发展演进就与人类社会生活演变息息相关:
社会分工出现使得体育主体多样化,导致体育形态多极化;
人类征服自然领域活动能力增加,手段与工具创新,体育的内容也在革新;
体育的功能与价值得到重新认识,娱乐、休闲、保健、竞技、职业体育出现;
自然体育向人文体育转向,体育运动规则化和项目化;
体育成为有效维持与提高人类身心操控能力水平的唯一选择。
遵照“身心操控能力构建论”的体育概念,人类的劳动、军事、祭祀、教育、艺术、保健、旅游、游戏、竞技等社会实践活动必然依存和依赖于“人自体”肌肉运动这一共同的物质基础,体育正是人类对“人自体”这一物质基础进行塑造的特殊社会实践活动,它通过多次的自身动作练习来改造与重构自身的身心操控能力(这种能力能够被改造、被重构、被储藏,也会退化与消减但不会消失),以便“人自体”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能够有效作出所需要的操控动作。所以通过身体练习促使人体身心操控能力得到提升就能进一步改善人类的劳动、军事、祭祀、教育、艺术、保健、旅游、游戏、竞技等社会实践活动效能。由此,基于人本主义观及其体育的本质提出体育学基本理论:“三生”体育观(生存体育观、生活体育观、生命体育观)。
所谓“三生”体育观之“生存体育观”是指“人自体”在面临生死威胁时所体现出的身心操控能力价值: 人类早期的采集与捕猎以及逃脱野兽的猎食、士兵与敌人的进攻与防御、现代日常生活中应对突发的自然灾害与人为侵害或意外危险等等,前两者受到了人类足够的重视和训练从而能够表现出较高的身心操控能力,而对于后者由于发生概率较小因此往往有所忽略更没有进行专门的避险训练而仅凭本能在面临危险时作出应激反应,如地震避难、水灾避困、车祸避险等;
“生活体育观”是指“人自体”在追求精神愉悦时所体现出的身心操控能力价值:“人自体”在紧张劳动和工作之余往往会寻求精神上的放松、享乐与慰藉,比如原始部族的祭祀欢庆活动、民族体育节庆活动、社区游戏、现代户外运动、旅游、艺术活动等等,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人类肢体肌肉活动严重缺乏而余暇时间增多,有规律的身体动作练习能够提高身心操控能力以便人们能够顺利完成所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动作从而增强身心愉悦感、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生命体育观”是指身心操控能力在“人自体”有效存续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展价值:体育活动会促使婴幼儿身心操控能力提前达到生存与生活所需程度、会促使青少年身心操控能力跃升至更高水平、也会延缓中老年人的身心操控能力下降速度,这正是“生命在于运动”的最好诠释:体育运动不一定能够增加绝对生命时长,但一定能够拓展有效生命维度。“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中“体质”的生物学涵义是指“人自体”在遗传性与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的体格、体能和适应能力,在体育学意义上它既是“人自体”身心操控能力的基础,也是其获得性结果;体育运动是所有增强体质的外部获得性因素之一,是增强体质的有效手段但绝不是唯一手段。
“
三生
”
体育观视域中,学校体育教学实践探索(待续)
新时代,学校体育的“四梁八柱”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编辑 | 刘晓丽
图片来源 | 网络
dongshangyjzx@163.com
- 2018年太极拳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在永年广府举办
- 山阳县整合体育资源 倾力打造全民运动休闲综合体
- 超百万网友关注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建设 他们都提了啥意见?
- 阿里体育电子体育总部落户重庆高新区
- 华帝亮相体育营销峰会 解码足球营销新公式
- 老杨说事:iPhone 8主板有缺陷
- 走进“边角地”附近小区: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咋建?居民这样说
- 武汉:又到一年新生入校时 送孩爹妈体育馆里打地铺
- 后乐视时代的体育生意:版权撬动万亿产业争夺战
- 以体育为主题的长沙狮子山公园预计年内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