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诗学》对悲剧的定义 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对悲剧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诗学》:我们为什么需要悲剧?
当我们等着瞧那最末的日子的时候,不要说一个凡人是幸福的,
在他还没有跨过生命的界限,还没有得到痛苦的解脱之前 。
——《俄狄浦斯王》

亚里士多德《诗学》对悲剧的定义 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对悲剧的定义

文章插图
西方的悲剧有着悠久的历史 。
与我们日常理解的“悲剧”“喜剧”不同,古希腊的悲剧是一种演出形式,最早起源于“酒神颂”,古希腊人每年秋天都要在酒神祭祀上进行歌舞表演,祭祀者组成合唱队,唱诵酒神传说 。
后来增加了演员,与合唱队问答,演出内容也扩大到了其他神祇故事 。
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对这个形式进行了变革,增加了演员数量,减少了抒情和叙事部分,开始塑造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 。
亚里士多德《诗学》对悲剧的定义 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对悲剧的定义

文章插图
写了《安提戈涅》(备受黑格尔称赞)和《俄狄浦斯王》的索福克勒斯进一步扩展了这个形式,让合唱队也参与了戏剧冲突,由此悲剧的形式臻于完善 。
亚里士多德最早对悲剧进行了总结,形成了最早的悲剧理论,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探讨了悲剧和史诗,对后来的西方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
01
亚里士多德给悲剧下了一个定义 。
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媒介是语言,各种悦耳之音分布在剧的各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并凭借激发怜悯与恐惧来净化情感 。
这是西方文学和艺术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悲剧定义,按照这个定义,悲剧要有完整的情节,片段类的小品不是悲剧;要有音乐和语言,只有音乐,比如交响乐,也不是悲剧;要用行动表达人物,只有叙述、旁白的剧也不算 。
亚里士多德《诗学》对悲剧的定义 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对悲剧的定义

文章插图
悲剧有几个要素,情节、人物、思想、对话、音乐、场景 。
在这些要素里,最重要的是情节 。
悲剧是对人物行动的模仿,目的不是模仿人物品质和性格,在于组织情节,只有通过行动才能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 。
要表现行动,就要有完整的情节 。
所谓“完整”,指事物之有头,有身,有尾 。
情节必须排除偶然的,不合理的东西,才能表现事物发展的必然 。
今天国产影视作品的情节一向是短板,不少作品演员演技过关,服化道精致,造景什么的都不错,但就是败在情节上 。
导演不会讲故事,导致作品像PPT,就算每一帧截图都美如画,也不能称之为好的作品 。
02
通过完整的情节模仿人物的行动,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引起怜悯、恐惧,净化情感 。
“净化”是个很有争议的说法,对这个古希腊词汇如何翻译众说纷纭,有人提出“宣泄”,也有人认为是“陶冶” 。
朱光潜在认为,“净化”的含义是一种无害的快感 。
其实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就是悲剧引起的情感,仿佛让人得到了一次治疗 。有些人在宗教场合,例如听到佛歌或者唱诗班的歌,好像经受了一次洗礼,那种特殊的精神体验,就类似“净化” 。
亚里士多德《诗学》对悲剧的定义 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对悲剧的定义

文章插图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快感不应是偶然的,是一种复合的快感,夹杂着痛感,但最终是无害的 。这有点像今天我们看恐怖片的感觉,影片中的恐怖虽然引起人们惊惧,但在现实生活中是无害的,最终人们得到的是一种“爽”感 。
【亚里士多德《诗学》对悲剧的定义 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对悲剧的定义】这种净化对情节有着很高的要求,亚里士多德反对机械降神来解决戏剧冲突,这样做既情节缺乏自然性,也无法让观众产生怜悯与恐惧 。
直到今天很多编剧依然采用机械降神的方式,在编不下去的时候就制造出一个事故或者一个坏人来加剧冲突 。
03
在亚里士多德认为是完美悲剧范本的《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王的生父得知其子长大后杀父娶母的神谕,于是把婴儿送到野外,仆人怜悯这个婴儿,就把他送给科林斯(就是西西弗建立的国家)的牧羊人 。
科林斯国王因为没有儿子,就收养了他,成年后的俄狄浦斯也听到了自己命中要杀父娶母的神谕 。他以为科林斯的国王和王后是自己亲生父母,为了躲避命运,逃离了科林斯 。
没想到他来到的就是自己生父的国家,在冲突中杀死了微服私访的生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