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运动员励志故事
?跑步运动员故事三:
马拉松选手巴尔蒂尼从奶牛场跑出的奥运冠军
很多人都没有想到 , 在奥运会最后一项引人关注的压轴戏男子马拉松比赛中,第一个跑进第一届奥运会开幕式场地、雅典帕纳西奈科体育场并第一个冲过终点夺冠的,不是来自肯尼亚的男子马拉松世界纪录保持者特加特和在这个项目强大的非洲选手,而是许多人并不熟悉的意大利的斯特法诺?巴尔蒂尼 。
巴尔蒂尼的马拉松生涯是从1995年10月的意大利威尼斯比赛开始的,当时他以2小时11分01秒的成绩获得了第11名,一年后他便在帕尔马举行的世界半程马拉松赛上赢得了冠军 。但他取得重大突破是在1997年的著名英国伦敦马拉松赛上,他不仅以2小时07分57秒的成绩创造了他的第一个意大利全国纪录,而且还排在葡萄牙的平托之后获得亚军,让赛事的组织者惊奇不已 。
继1998年获得了欧洲田径锦标赛马拉松冠军后,巴尔蒂尼又先后在2001年加拿大埃德蒙顿和2003年法国巴黎田径世锦赛上两次获得该项的铜牌 。对巴尔蒂尼来说 , 今年的雅典奥运会是他运动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4年前的悉尼奥运会上,他因臂肌受伤而不得不放弃了那次赢得奖牌的机会 。那段痛苦的经历至今让巴尔蒂尼难忘,但却使他变得更坚强 。
巴尔蒂尼和教练每年冬天都要到纳米比亚的高原训练,而每次从高原下来他的成绩都很好 。今年的雅典奥运会马拉松比赛是在公元前490年希腊英雄菲利比德斯跑到雅典报告胜利喜讯的原马拉松线路上进行 , 丘陵和小山很多,加上8月的雅典气温炎热,对运动员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但巴尔蒂尼为此做了充分的心理和其他方面的准备 。果然 , 巴尔蒂尼在比赛进行到第35公里时开始赶超领先的巴西选手利马,最终不负众望,继汉城奥运会博尔丁之后 , 巴尔蒂尼成为第2位赢得这枚奥运会金牌的意大利人 。
当巴尔蒂尼头戴橄榄枝花环站在奥林匹克体育场的冠军领奖台上,在全世界数十亿观众的注目下接受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授予的金牌时,他成了意大利的英雄 。
?
跑步运动员故事四:
坦桑尼亚选手约翰?阿赫瓦里
有人曾经这样说过 , 当一次奥运会过去很多年以后,人们或许并不会记住那么多的冠军,但一定会记住那些伟大的失败者 。这里记述的就是一个伟大的失败者的故事 。
说起1968年的墨西哥奥运会的马拉松比赛 , 有一个最后到达终点的选手,一直存在于人们的记忆里,他的行为不仅仅被誉为"当代奥林匹克历史上最伟大的时刻",记录他的那些镜头,更是反复出现在人们的眼前,用来诠释奥林匹克精神 。
夜幕已经降临 , 漫长的道路上,只有阿赫瓦里一个人孤独的身影,陪伴他的,是来自摄影师手中的微弱的光线--这一切都只是偶然,因为没有人预计到会出现这样的一幕 。这个运动员的名字叫约翰?阿赫瓦里 , 来自非洲的坦桑尼亚 。
他一瘸一拐地跑着,简单包扎过的绷带上还在不停地渗出血水,他的腿受伤了 。
此时,距离比赛开始已经四个多小时了,距离马拉松比赛的冠军冲过终点赢取金牌,也已经过去一个多小时了 。这是一场有44个国家超过70名运动员参加的奥运会马拉松比赛,阿赫瓦里是其中的一员 。
1968年的时候,坦桑尼亚刚刚独立并成立联合共和国不久,这是他们第一次以坦桑尼亚的名义参加奥运会 。所以,这次来墨西哥参加奥运会的三名队员,每个人都为自己能够代表国家来参加奥运会感到骄傲 。在马拉松比赛之前,阿赫瓦里的两名队友--一位参加的是拳击比赛,一位参加的是400米跑--都已经完成了赛事,也都没有取得出色的成绩 。而阿赫瓦里就不同了,他是坦桑尼亚这次参加奥运会的一个希望,一个被认为可以第一次为他们的国家赢得奖牌的优秀选手 。
当时的阿赫瓦里已经不年轻了,30岁的他出生在坦桑尼亚的阿路沙地区 。他的童年是在贫穷中度过的,一家人住在一座小小的土屋子里,粗茶淡饭和衣衫褴褛构成了他儿时的全部记忆 。
然而非洲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却也是他玩耍的好地方,在上学途中,在放学以后 , 阿赫瓦里就会和一群小孩子一起,在草原上奔跑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非洲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在世界上风光无限的长跑冠军 。
当体育场里的观众已经走得差不多的时候 , 一阵由远而近的警报器声引起了还留在体育场内的人们的注意,而这些人绝大部分都是留在场里做着赛后的收尾工作的工作人员和裁判员 。因为很久以前大家就以为全部的运动员都已经完成了比赛,所以,就连通向体育场内环形跑道的大门都已经关起来了 。
这时候,在墨西哥城已经是晚上7点多钟了 。体育场入口处的大门缓缓地打开,阿赫瓦里跌跌撞撞地跑进了--不如说是走进了--体育场 。在场的人都被他的状态惊呆了!
近乎蹒跚的步履 , 脸上痛苦的表情,绷带和血迹--这一切,在暮色中,在灯光下构成了一幅画面 , 而这幅画面几乎是用语言无法形容的 。
就在这天的午后,阿赫瓦里和70多名参赛选手一起开始了奥运会马拉松的比赛,在这个行列里有曾经蝉联过奥运会马拉松金牌的埃塞俄比亚选手阿贝贝,还有后来获得本次比赛冠军的沃尔德,肯尼亚名将纳夫塔利 。
比赛一开始,大家都跑得很正常,但到了11公里以后,超过2200米的海拔让许多运动员感到了高原的威力,本来就有伤的卫冕冠军阿贝贝第一个退出了比赛 。
到了18公里的时候,一直在低海拔高度训练和比赛的阿赫瓦里也开始难受了:"我们所有的人都觉得头晕,"他后来回忆说:"那种条件导致人疲劳,他们开始晕倒 。"
阿赫瓦里感到肚子痛 , 而且一阵一阵地抽筋,运动医学上叫痉挛 。缺氧导致他失去了方向感,除了要尽力向前跑以外,他还要尽力保持身体的平衡 。就这样又跑了一公里多,他终于坚持不住摔倒了,结果是右腿严重受伤 。
他的教练赞比看到他受伤了 , 赶紧跑过去为他进行了紧急包扎,用绷带裹住了他的伤口,并且问他还能不能比赛,阿赫瓦里一边因为痛而皱着眉头,一边毫不犹豫地说:"可以 。"在耽误了许多时间以后,他又开始跑了起来 。但是跑没了多久 , 赞比就看出来了,他的这个队员无法再进行比赛了 。于是他开始说服阿赫瓦里放弃,到最后甚至开始强迫 。
但此时的阿赫瓦里却不这样想 。他后来说:"我知道大家都已经结束比赛了,我知道我做得已经够好的了,我的教练也在对我说,放弃吧 。但我却在心里对自己说,要继续!"
迈着艰难的步伐,一步一步地就像挪进体育场一样,阿赫瓦里感动了当时在场的所有人 , 工作人员、裁判,还有那些为数不多的观众 。当他们明白了阿赫瓦里的状况时,全部都停下了手中的事,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一起为这位来自非洲的运动员鼓起掌来 。而阿赫瓦里则一面继续慢慢地跑向终点,一面有礼貌地向所有给他鼓励的人回礼 。
这一幕被当时的拍摄者誉为"奥林匹克史上最伟大的一幕" 。
终于到达了终点 , 此时的终点门已经被拆掉了,但响在体育场各个角落的掌声,变成了对阿赫瓦里最好的奖励 。
刚刚通过终点 , 他就精疲力竭地倒在了地上 。被送进医院以后,一直修养了两周的时间 。在医院里,他对媒体说:"我的祖国从7000英里的远方把我送到这里,不是让我开始比赛的,而是让我完成比赛的 。"
这句话,在当时成为了媒体的热点 , 而在后来,则变成了激励成千上万人的信念 。
;
铁人三项是现在约定俗成的叫法,但实际上正式的名字应该叫三项全能(Triathlon) 。近代体育发展至今,出现了很多单项比赛,也顺其自然的诞生了不少把这些单项比赛组合在一起的活动 。这些多项赛最早一般都出现在欧洲 , 组合五花八门 。
实际上从名字就能看出来,这类“全能赛”在设计之初考验的是人的综合运动能力,决定最终成绩的,用木桶理论来讲,是最短的那块木板 。也就是说最早的三项全能比赛,体能只是其中一部分,技术动作和爆发力等也同样重要 。
1898年法国最早的三项全能是跑步+骑车+独木舟,到了1920年左右才变成游泳+骑车+跑步的组合 。当时的一场三项全能比赛,选手一般要横渡一条人工运河、骑车10公里,再跑上1-3公里 。
但当时的欧洲一战完了没多久又是二战,很多运动项目发展是停滞的 。后来三项全能的“现代版”就变为在美国发扬壮大 。
1974年9月25日加州圣地亚哥出现一个跑步9.6公里、骑行8公里、游泳467米的Misson Bay三项全能赛,也是从这场比赛开始,三项全能赛正式被命名为Triathlon(这在当时是一个生造词) , 9月25日也被当作是三项全能的创始日 。
【2 跑步运动员励志故事】
现代版的三项全能创立之初其实对体能要求并不算特别高,只要平常有锻炼习惯,会骑车会游泳,想完成并非难事 。而走向残暴的“体能极限挑战之路”,要提到一个人,约翰·科林斯(John Collins),也就是后来人称的铁三之父 。我们现在最长提到的铁人三项就是他发明出来的 。
- 励志四字微信名字有哪些
- 人为什么早上不能空腹跑步?
- 学生必看五大励志电影是什么
- 跑步手表十大排名
- 如何选购跑步机
- 十大跑步鞋品牌排行榜
- 原地跑步跟在外面跑步效果一样吗?
- 什么样的人群不适合跑步?
- 如何正确安排跑步时间
- 椭圆机30分钟相当于跑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