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比亚迪“价格战”来袭,年前购车者直呼“伤不起”

2025比亚迪“价格战”来袭,年前购车者直呼“伤不起”

文章图片

2025比亚迪“价格战”来袭,年前购车者直呼“伤不起”

文章图片

2025比亚迪“价格战”来袭,年前购车者直呼“伤不起”

文章图片

新年 “惊雷”:比亚迪打响降价第一炮
2025 年的钟声刚刚敲响 , 汽车市场便迎来了一颗重磅 “炸弹” 。 1 月 1 日 , 比亚迪率先发力 , 打响了降价的 “第一炮”, 这一举措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 , 瞬间激起千层浪 。 不少年前刚订车提车的消费者 , 瞬间被卷入了这场价格变动的漩涡中心 , 满心懊悔 。
比亚迪此次降价涉及多款车型 , 优惠力度之大令人咋舌 。 比亚迪宋 Pro DM、比亚迪海狮 05 DM 以及比亚迪秦 PLUS EV 等车型首当其冲 。 其中 , 比亚迪宋 Pro DM 和比亚迪海狮 05 DM , 官方指导价原本在 11.28 万至 14.28 万 , 降价后最低仅需 9.98 万起 , 直接优惠了 1.3 万。 比亚迪秦 PLUS EV 官方指导价为 10.98 万至 13.98 万 , 进入 2025 年后 , 直接降价 1 万元 , 限时 9.98 万起售。 除了这几款车型 , 比亚迪其他爆款车型 , 如比亚迪海鸥、驱逐舰 05 等 , 也均进行了保险赠送。 这样的优惠力度 , 无疑让还在观望的消费者心动不已 , 却让那些年前刚购车的车主们悔不当初 。
哪些车型在降价?
此次降价 , 比亚迪重点对三款车型的价格进行了调整 , 分别为比亚迪宋 Pro DM、比亚迪海狮 05 DM 和比亚迪秦 PLUS EV 。
比亚迪宋 Pro DM 作为一款插混紧凑家用 SUV , 在市场上销量一直十分可观 , 上月累计销量达到了 20613 台。 现款车型官方指导价原本在 11.28 万至 14.28 万 , 此次限时 9.98 万起售 , 优惠了 1.3 万。 其降价原因与市场竞争不无关系 , 2024 年年底吉利推出的吉利银河星舰 7EM-i , 起售价同样为 9.98 万 , 且在性价比、配置、动力方面与比亚迪宋 Pro DM 不相上下 , 甚至 13 天就交付了 1 万台 , 这给比亚迪宋 Pro DM 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 在市场中 , 比亚迪宋 Pro DM 的中配 75 公里超越版以及长续航的 115 公里超越版是主要走量车型 , 这两个版本配置较高 , 纯电续航也不错 , 性价比颇高 。 从市场反馈来看 , 车主对这款车的空间性能、动力表现和续航能力都较为满意 , 不过在 2024 年 , 也存在价格变动、定 / 订金纠纷、车载互联故障以及不按时交车等问题的投诉 。
比亚迪海狮 05 DM 则是比亚迪宋 Pro DM 的海洋网兄弟车 , 于 2024 年 10 月在粤港澳大湾区车展上首发亮相并上市 。 上市后 , 凭借比亚迪的品牌影响力和自身出色的性价比 , 销量也较为可观 , 上月累计销量为 5636 台。 它的官方指导价与比亚迪宋 Pro DM 一致 , 同样为 11.28 万至 14.28 万 , 此次优惠后也是 9.98 万起售。 在车身尺寸、空间性能以及动力续航方面 , 两款车保持一致 , 采用了比亚迪全新第五代的混动系统 , 该混动系统调低了发动机功率 , 调高了电机功率 , 不仅增加了发动机热效率 , 还提升了续航能力和燃油经济性 。 海狮 05 DM 的次低配尊贵版本车型以及长续航的 115 公里尊荣版本车型是比较走量的车型 , 配置和续航都有所提升 。 不过 , 由于上市时间不长 , 这款车也收到了一些市场投诉 , 主要集中在价格变动、车内异响、车身异响、仪表故障和天窗开关异常等问题 , 其中价格方面的变动投诉相对较多 。
再看比亚迪秦 PLUS EV , 可能很多人对它的 DM 版本更为熟悉 , 但其 EV 纯电版本车型在市场上的销量也不容小觑 , 上月累计销量达到 11918 台, 预计 2024 年销量在 12 万台左右。 这款车性价比出众 , 官方指导价为 10.98 万至 13.98 万 , 进入 2025 年后 , 直接降价 1 万元 , 限时 9.98 万起售。 比亚迪秦 PLUS EV 车长 4765 毫米 , 车宽 1837 毫米 , 车高 1515 毫米 , 轴距 2718 毫米 , 底盘悬挂采用麦弗逊式独立悬挂以及多连杆式独立悬挂。 续航方面 , 提供 420 公里和 510 公里两种续航版本 , 电机最大功率 136 匹马力 , 最大扭矩 180 牛米。 经过懂车帝官方实测 , 其高速路况续航达成率为 74.5% , 城市路况续航达成率为 109.3% , 续航表现较为可靠。 市场反馈中 , 这款车的续航能力、空间性能、配置的实用性能以及动力响应灵敏性都收获了一致好评 。 但作为 10 万级别的车型 , 它也存在一些短板 , 比如乘坐感受不理想、车身有异响、新车有异味以及底盘调校不理想等问题 。
为何此时降价?
比亚迪此次降价并非偶然 , 背后有着诸多深层次的原因 。 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 , 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 各大车企纷纷发力 , 推出了一系列极具竞争力的车型 。 除了前面提到的吉利银河星舰 7EM-i 对标比亚迪宋 Pro DM 和比亚迪海狮 05 DM , 奇瑞风云 A8L 也以 9.99 万元起的限时优惠价与秦 L(9.98 万元起)展开激烈角逐 , 其搭载的 C-DM 5.0 插混系统 , 综合续航超过 2100km, 技术实力不容小觑 。 此外 , 小鹏 MONA M03 也凭借个性运动的设计、2815mm 的轴距以及入门续航超 500 公里的实力 , 直指比亚迪等 15 万元内的细分市场 。 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 , 比亚迪选择降价 , 无疑是为了提升自身产品的性价比 , 增强市场竞争力 , 稳固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领导地位 。
从比亚迪自身的发展战略考虑 , 降价也可能是为了清理库存 , 为新款车型的推出腾出空间 。 有消息称 , 比亚迪或许在筹备唐 L 等新车型的上线 , 需要先清理掉现有部分车型的库存 , 像 2025 款唐 DMI 就被认为可能是在清库存 , 为后续的唐 L 铺路。 通过降价促销 , 可以加速库存车辆的销售 , 回笼资金 , 以便更好地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中 。
提升销量也是比亚迪降价的重要目标之一 。 尽管比亚迪在 2024 年的销量成绩斐然 , 前 11 个月累计销量达到 375.73 万辆 , 较去年全年销量增长 24.23%, 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 , 销量增长的压力依然存在 。 通过降价 , 可以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 , 激发潜在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 从而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 提升销量 。 此外 , 比亚迪在 2024 年 10 月汽车销量突破 50 万台 , 创历史新高 , 预计全年销量将会突破 420 万台, 在这样的基础上 , 为了在新的一年继续保持良好的销售态势 , 年初打响降价 “第一炮” , 能为全年的销量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
再者 , 比亚迪在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方面的不断进步 , 使得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 。 经过多年的发展 , 比亚迪构建起了从上游电池原材料到下游整车制造的完整产业生态系统 , 这种垂直整合的产业链优势和规模效应 , 让其在成本控制上具备天然优势。 例如 , 比亚迪在电池技术、混动技术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 , 随着技术的成熟和规模化生产 , 生产成本逐渐降低 , 这也为其降价提供了空间 。
降价引发的车市 “蝴蝶效应”
比亚迪的降价举动 , 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 , 在汽车市场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 形成了强大的 “蝴蝶效应” 。
对于其他车企而言 , 比亚迪的降价无疑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 在这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 为了保住自身的市场份额 , 许多车企纷纷选择跟进降价。 长安启源旗下的 A05 车型 , 原价 8.99 万元 , 为了应对竞争 , 起售价降至 7.89 万元。 上汽通用五菱星光插混车型 150km 进阶版 , 也将售价从 10.58 万元下调至 9.98 万元 , 直接进入 10 万元以内的价格区间。 哪吒汽车更是一口气宣布旗下多款车型降价 , 紧凑型 SUV 哪吒 X 全系降价 2.2 万元 , 小型 SUV 哪吒 AYA 全系降价 8000 元 , 中大型车哪吒 S 全系降价 5000 元。 这些车企的降价举措 , 使得原本就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变得更加硝烟弥漫 。
而在合资品牌阵营中 , 北京现代宣布旗下 A 级轿车伊兰特车型最低售价从 9.98 万 —14.98 万元降至 7.58 万元起 , 直接降价 2.4 万元, 以此来增强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 上汽通用旗下别克品牌也不甘示弱 , 于 2 月 19 日至 29 日对部分车型实施降价或补贴策略 , 别克君越、威朗 Pro、昂科威 Plus 分别提供 3.5 万、5.5 万、6.5 万元的单车优惠及置换补贴。 一时间 , 整个汽车市场仿佛进入了一场价格大战 , 各车企纷纷使出浑身解数 , 试图在这场 “混战” 中分得一杯羹 。
对于消费者来说 , 比亚迪的降价让他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 一部分消费者被比亚迪的降价所吸引 , 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购车好时机 , 纷纷涌入 4S 店咨询和试驾。 然而 , 也有不少消费者持观望态度 , 他们担心现在买车后 , 价格还会继续下降 , 自己会成为 “冤大头” 。 尤其是看到其他车企也在陆续跟进降价 , 这种观望情绪愈发浓厚。 在这种情况下 , 汽车市场的销售节奏被打乱 ,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变得更加谨慎 , 这也给车企的销售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
比亚迪的降价行为还对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一方面 , 它加速了行业的洗牌进程 , 那些成本控制能力差、技术实力薄弱的车企将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 , 甚至可能被市场淘汰。 另一方面 , 降价也促使车企加大在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的投入 , 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 例如 , 在电池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方面 , 车企们都在积极探索和创新 , 力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此外 , 随着新能源汽车价格的下降 , 其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扩大 , 这将对传统燃油车市场形成更大的冲击 , 加速汽车行业向新能源化转型的步伐。
年前购车者的 “悔悟”
比亚迪的降价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 , 让年前刚购车的消费者们懊悔不已。 在各大汽车论坛和社交媒体上 , 满是他们的 “吐槽” 与 “悔悟” 。
一位比亚迪海豹 06 DM-i 的车主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愤怒地表示:“本人于 2024 年 11 月 16 日购买了比亚迪海豹 06 车辆 , 可购买一个多月后 , 得知再次购买此车的用户享受车价直降 3000 元 , 还免费赠送首年保险。 这一算下来 , 我间接承受了将近万元的损失 。 比亚迪的这种操作 , 简直就是在‘背刺’老用户。 ”
还有一位比亚迪宋 PLUS DM-i 的车主也在网上大倒苦水:“2024 年 12 月 1 日 , 我在惠州比亚迪盛世新景 4S 店提了 2025 款 DM-i 160KM 旗舰型 PLUS , 裸车价 17.58 万元 。 可后来才知道 , 提车当天这款车就降价了 3000 元。 销售不仅刻意隐瞒不告知 , 而且之前看车时 , 我问销售年前是否还会降价 , 她明确答复不会。 现在出了这档子事 , 和销售沟通 , 也一直没得到合理解决方案。 这不是明摆着坑消费者吗?我要求退回这 3000 元现金!”
不仅仅是在投诉平台上 , 在各大汽车论坛上 , 类似的抱怨声也是不绝于耳 。 一位网友无奈地说:“本想着年前买车能早点享受 , 还怕年后涨价 , 谁能想到刚提车没几天 , 比亚迪就降价了 , 这感觉就像被狠狠扇了一巴掌。 ” 还有网友调侃道:“早知道再等等就好了 , 现在这钱花得太冤了 , 感觉自己像个‘大冤种’。 ”
这些年前购车者的后悔情绪 , 不仅仅是因为经济上的损失 , 更多的是觉得自己被 “套路” 了 。 他们原本满心欢喜地迎接新车 , 却没想到因为比亚迪的降价 , 让这份喜悦瞬间化为泡影 , 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懊恼与悔恨。
未来车市走向何方?
展望未来 , 汽车市场的价格走势仍充满不确定性。 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认为 , 新能源汽车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 , 单车批量大幅增大 , 单车成本明显下降 , 而且头部的竞争格局仍未稳定 , 因此 , 2025 年 “价格战” 仍将延续 , 并且将极其猛烈。 这意味着 , 未来一段时间内 , 汽车价格可能会继续在低位波动 , 消费者或许还能享受到更多的购车优惠 。
从竞争格局来看 , 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将愈发激烈。 2024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已经突破 1000 万辆 , 自 7 月实现单月乘用车渗透率超 50% 之后 , 市场份额一直持续上扬 , 部分一线城市渗透率已经超过 70%。 不出意外 , 2025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全年渗透率将超过 50%。 在这个过程中 , 各大车企为了争夺市场份额 , 除了在价格上做文章 , 还会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售后服务等方面加大投入。 例如 , 在智能化领域 , 2024 年乘用车 L2 级及以上辅助驾驶的渗透率是 55.7% , 2025 年可能会接近 65%, 智能化必将是头部企业争夺的重点。
对于消费者而言 , 在这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 , 更应保持理性 , 谨慎做出购车决策。 首先 , 要明确自己的购车需求 , 是注重车辆的舒适性、续航能力 , 还是更看重价格、配置等因素。 比如 , 如果经常长途出行 , 那么车辆的舒适性和续航能力就需要重点考虑;如果是城市通勤 , 车辆的尺寸和燃油经济性则更为关键。 其次 , 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 , 通过汽车专业网站、论坛、社交媒体等渠道 , 及时了解各品牌和车型的降价信息以及优惠政策。 同时 , 还可以订阅相关的汽车资讯 , 随时掌握价格变化。 在购车过程中 , 不妨多对比几家经销商的报价 , 争取最优惠的价格和优质的售后服务。 此外 , 不要仅仅因为价格便宜就冲动购车 , 要对车辆的质量、可靠性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对于二手车市场 , 也可以纳入考虑范围 , 但在购买时务必找专业的检测机构进行评估 , 确保车辆没有重大问题。
【2025比亚迪“价格战”来袭,年前购车者直呼“伤不起”】总之 , 2025 年比亚迪打响的降价 “第一炮” , 只是汽车市场变革的一个缩影 。 未来 , 汽车市场将在价格、技术、服务等多方面展开激烈角逐 , 而消费者则需要在这场变革中 , 找准自己的需求点 , 做出最适合自己的购车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