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掀起智驾平权,中国车企再出圈

比亚迪掀起智驾平权,中国车企再出圈

文章图片

比亚迪掀起智驾平权,中国车企再出圈



来源|Tech星球
文|王琳
在一举实现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三冠王”后 , 比亚迪又开启了新征程 。
2月10日 , 比亚迪召开了一场可能是近年来最重要的发布会 。 一次性全盘托出了自己的智驾进展情况 , 通过天神之眼技术矩阵 , 比亚迪今年全系车型将搭载高阶智驾功能 , 首批搭载车型达到21款 , 实现高阶智驾全覆盖 。 其中10万级以上车型全系标配、10万级以下车型多数搭载 , 最低价格下探至7.88万元 , 这些车大部分是加配置不加价 。
高阶智驾从20万元下探至10万元区间 , 这是过去新能源汽车行业从未有过的事情 。 不止比亚迪 , 今年几乎所有的车企都在智驾上加速发力 , 智驾就像安全气囊一样 , 几乎成了未来新能源汽车的标配 。
在电动化的上半场 , 中国新能源汽车凭借超过1000万的年产销量位列全球第一 。 2025年 , 是智能化下半场开启的元年 , 已经掌握了绝对领先优势的中国汽车 , 开启了全球猎杀时刻 。
2025 , 智驾元年真正开启过去几年 ,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最大的共识是:新能源汽车的上半场是电动化 , 下半场是智能化 。 鲜为人知的是 , 这一共识是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2018年提出的观点 。
2024年年末 , 新能源渗透率超过50% , 比亚迪的贡献尤为突出 。 这一年 , 它卖出了427万辆新能源汽车 , 一举拿下中国汽车市场车企销量冠军 。 在新能源大盘中 , 整体占比超过40% , 每10个新能源车主就有4个选择比亚迪 。

图注:比亚迪2024年每月销量 。
50%是一个关键节点 , 意味着购买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 消费者不再仅仅关注车辆的续航里程、动力性能等传统指标 , 对科技 , 尤其是智能化水平的关注越发密切 。 他们希望在驾驶途中可以安全解放双手 , 让车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变成移动的智能交互空间 。
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竞争的上半场已经结束 , 智能化的下半场正式拉开了帷幕 。 这其中 , 最能代表智能化水平的便是智驾 。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 , 比亚迪依靠强大的研发能力和体系优势创造出“电比油便宜”的奇迹 。 去年伴随着AI技术迅猛发展 , 尤其是大模型技术的突破 , 让智驾从软件到硬件的成本都得以下降 , 更早一年 , 比亚迪已经将智驾变为核心战略 。
依托全球最大车云数据库(超440万辆L2+车辆数据)、5000人智驾研发团队及全栈自研能力 , 比亚迪开始加速普及智驾 。 今年 , 下至7.88万元的海鸥 , 上至24.98万元的宋L EV , 比亚迪一口气将在21款车搭载高阶智驾能力 , 且大部分加配置不加价 。
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销冠 , 2025年比亚迪的销量肯定不出意外会再上一个台阶 。 有产业链消息称 , 仅在2025年 , 比亚迪的目标是实现产销总量60%以上的车型 , 搭载高速 NOA 及以上的智驾技术 。
即便按照去年的销量计算 , 这也意味着今年会有数百万辆搭载高阶智驾的车推向市场 , 主流车型搭载智驾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 智驾元年真的来了 。
智驾平权 , 不能有短板从4999元一台的iPhone 4到1999元的小米 1 , 从1000美元/千瓦时到100美元/千瓦时的锂电池成本让新能源汽车走入寻常百姓家 , 人类技术的进化史某种程度上就是科技平权的发展史 。 这背后是技术的突破、规模化优势、供应链管理等诸多因素带来的系统性优势 。
换言之 , 任何一家企业想要实现智驾平权都不能有短板 。
技术带来的突破性创新是大前提 。 比亚迪自研的天神之眼 C - 高阶智驾三目版(DiPilot 100) , 有12个摄像头、5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 , 这些传感器都经过了重新设计 , 本身的硬件实力都超过了常规水平 。 比如比亚迪的摄像头可以实现-40℃~95℃的宽温阈 , 而行业常规水平-40℃~85℃ , 更宽温域能更大程度保证驾驶安全 。
天神之眼C最大的创新 , 是独创的“二郎神”前视三目摄影头 , 它由两颗120°的广角、一颗30°的长焦 , 均为800万像素的摄像头组成 。虽未搭载激光雷达 , 但“二郎神”前视三目能捕获更多细节 , 探测到更远距离的目标 , 生成10倍于激光雷达高稠密点云 , 实现堪比激光雷达的感知效果 。
过去 , “蔚小理”(蔚来、小鹏、理想汽车)等新势力、鸿蒙智行、特斯拉靠自研实现了高阶智驾在20万+车型的上车 。 但智驾下探到20万以下车型 , 许多车企并不具备自研智驾能力 , 只能采购供应商的全套解决方案(软件+硬件) 。 造成的结果是 , 消费者需要支付更高的溢价去购买智驾功能 , 而核心供应商一旦断供 , 车型就只能停产 , 后续的OTA升级也不一定有保证 。
更重要的是 , 许多车企并不具备自研智驾能力 , 只能采购供应商的全套解决方案(软件+硬件) 。 造成的结果是 , 消费者需要支付更高的溢价去购买智驾功能 , 而核心供应商一旦断供 , 车型就只能停产 , 后续的OTA升级也不一定有保证 。
比亚迪通过自研改变了这种局面 , 天神之眼C将在首批21款车型上线 , 超过一半的车型价格区间都在20万以下 , 它们都已经具备高快领航、代客泊车、离车泊入等功能 , 而比亚迪还将在下半年搭载OTA城市记忆领航功能 。

图注:比亚迪搭载天神之眼车型 。
软件之外 , 比亚迪在供应链侧有强大的整合能力 , 不少核心零部件都实现了自研 , 比如毫米波雷达和超声波雷达 。 除了在成本上拥有更大优势 , 绝对的自研还保证了OTA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
技术的优势是比亚迪能够实现智驾平权 , 让7.88万的海鸥也拥有高阶智驾能力的根本 。
汽车是规模化优势的极致体现 , 全年出货数百万辆 , 足以让比亚迪无论在外部采购还是自主生产零部件上 , 都拥有难以替代的成本控制优势 。
智驾平权不仅要在技术和生产端领先对手 , 甚至包括营销侧和渠道侧 , 因为酒香也怕巷子深 , 毕竟消费者没听说过的智驾 , 就不能算好的智驾 。 而企业的品牌心智越深 , 良好的体验也会让车主自发传播 , 带来的正面影响是指数级的增长 。
中国车企 , 从挑战者到被挑战者燃油车时代 , 中国车企是挑战者 , 一直在追逐外资/合资的步伐 。 但新能源时代 , 中国车企迎来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
在以电动化为主的上半场 , 中国已经实现了弯道超车——2024年 , 中国新能源汽车年度产销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 , 连续10年位居世界首位 。 其中的佼佼者比亚迪 , 在“2024年汽车品牌全球销量TOP10”排行榜中 , 从第十名跃居到了第四名 。 在新能源细分市场 , 比亚迪位列第一 , 其销量是第二名的2倍还多 。
在以智能化为主的下半场 , 中国汽车依然有可能持续引领行业——2025年 , 几乎所有的新能源车企都加速推广智驾 。 不少车企的掌舵人都非常关心智驾进度 , 王传福将“肯定大于1/10 , 应该在1/5左右”的精力投入在智驾上 。 要知道 , 这是一家拥有超过10万名工程师、11个研究院的超大型企业 。
数据显示 , 2024年中国市场城市NOA车型搭载量已超100万台 , 但渗透率仍不足5% 。 随着技术降本与算法成熟 , 2025年这一数字有望实现2倍至3倍增长 , 带动10万元至20万元车型成为高阶智驾渗透的主力市场 。 如果考虑到搭载高快领航的车型 , 这个数据可能还会翻倍 。
数百万的销量会带动供应链企业提升出货量 , 摊薄研发成本 , 并最终推动智驾供应链降本 , 进一步推动智驾普及 。 数百万汽车行驶在路上 , 积累的数据则会越来越丰富 。 比如 , 仅仅2024年 , 比亚迪新增训练里程7200万公里/天 , 模型迭代速度达到7天/次 , 2025年底预计训练里程可以达到1.5亿公里/天 。
考虑到更复杂的中国城市路况 , 模型的效果会显著提升 , 这也会让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智驾水平可以持续领先 。
当然 , 受益最大的始终是消费者 , 因为新能源汽车们真正实现了“好技术人人可享” 。 大胆一点预设 , 10万元的车型也可以搭载城市NOA功能或许就是近在眼前的事了 。
当大部分合资车企依然迷失在电动化困局、缺乏智能化功能 , 或者智能化表现欠佳时 , 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焕然一新 。 它用了40余年 , 实现了从“挑战者到被挑战者”的跨越 , 从油车时代的追赶到新能源时代的反超 , 中国汽车正一步步塑造自己的新名片 , 而智驾将是下一张王牌 。 它代表的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 , 更是工业实力的展现 , 甚至是未来出行的话语权 。
【比亚迪掀起智驾平权,中国车企再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