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万的生意,经销商琐事缠身,困在原地打转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作者丨张雨薇
前段时间在一线走访 , 集中拜访了几位经销商 。 这些经销商的规模都在两三千万左右 , 也是当前商贸流通领域的主流 。
通过深度交流、对比 , 笔者发现这个体量的经销商目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 同时也普遍面临着增长的瓶颈 , 生意徘徊不前 。
本篇文章将与您分享笔者走访时的所见所闻 , 聊聊这个层级的经销商目前面临哪些现状与问题 。
增收不增利 , 生意赔钱干!
“赚钱越来越难了 。 ”
回忆过去一年的经营状况 , 不止一位经销商老板感叹道 。
一位在县城做日化的经销商王总(化名)表示 , 这两年生意难做 , 同行间一交流 , 动辄亏损几百万 , 身边陆续有人退出 , 这种市场环境下自身经营也倍感压力 。
“今年销量变化不大 , 甚至略微有所增长 , 但一算利润却是实打实地下滑了20%左右 。 ”
【3000万的生意,经销商琐事缠身,困在原地打转】一方面 , 商超效益不好 , 门店销量在下滑 , 费用却是越来越高;另一方面 , 市场价格越来越透明 , 厂家给的利润在不断被压缩 。
据王总透露 , 其所在的区域是全国有名的集散批发市场 , 窜货、乱价的现象层出不穷 。 基本上市面上能见到的商品都能在批发市场找到 , 价格低得无下限 , 这也助长了下游客户在谈判中的底气——毕竟只要愿意跑 , 什么货都能找到 。
“以前觉得没人会傻到赔钱干 , 但今年真正见识到了!”王总感叹道 , “客户都在比价 , 可能一个品的价格没满足 , 其他的品都得撤出门店 。 ”
面对这种情况 , 守住底价 , 客户就很可能流失掉;选择跟进 , 你亏5个品 , 就有人亏10个品 。
“生意越做越没意思 , 但也只能被迫跟着卷 , 毕竟很可能这次不供 , 以后都不会有机会再合作了 。 ”
无效产品多 , 库存大、动销难!
“过去迫于厂家的压力被迫压货 , 现在是被门店逼得到处找货!”谈起库存情况时 , 一位经销商抱怨道 。
“高峰时期仓库里有10000多个SKU , 精简之后还有5000个 。 ”而更令人震惊的是 , 如此惊人的条码数撑起的却是一盘三千万左右的生意 。
据了解 , 这位经销商的业务范围了覆盖商超、小店、CVS、电商等等 , 由于做的渠道多 , 需要根据不同渠道去匹配不同产品 。 此外 , 当地商超管理混乱 , 鼓励供应商之间恶性竞争 , 也是造成经销商库存冗杂的原因 。
该经销商进一步透露道 , 许多乡镇的商超打着“调改”的幌子 , 变相压榨供应商 。 不单单他是如此 , 所有做商超的经销商日子都不好过 。
过去和商超进行包场合作就是付房租买货架的形式 , 但如今部分门店内 , “房租钱”只是买一张“入场资格券” , 有了“入场资格”后 , 能拿到多少排面还得各凭本事 。
比如某一品类只给两组货架 , 但这两组货架可能同时有四五个供应商竞争 。 商超首先会对品牌提出要求 , 如果没有代理就只能外采;有了品牌后 , 又会对陈列面提出要求 , 比如一个条码只能陈列两个面 , 谁的品多谁就能拿到更大的货架排面 。 为了占到更大的陈列面积 , 经销商只能不断扩产品 。
“原本一家供货的时候可以上导购 , 但几家同时做 , 谁也上不起导购 , 只能定期调货 , 但这么多店很难顾得过来!”
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门店货架挤压严重 , 大多商品不动销;经销商仓库无效SKU多 , 库存管理压力大 , 许多产品临期甚至过期 。
既要价格又要服务 , 客户“难伺候”!
“现在的客户不好‘伺候’ , 既要价格低 , 又要服务好 , 还要产品全 , 赚个两三百 , 却要在店里耗费好几个小时 。 ”
经销商李总(化名)介绍道 , 许多门店都是老客户 , 价格已经压得很低 , 但市场上总有更低价的商品 , 客情经不起考验 。
比如前几天一家合作七八年的县城门店 , 原本4.5元裸价5元供 , 流货商找了几次后 , 老板坚持4.5元供货 , 否则就不再合作 。 磨了两小时也没能让老板松口 , 只能无奈妥协 , 但即便如此店老板还是表示 , 送完这一次就别来了!
另一位经销商也有同样的感受 , 其补充道 , 现在不单单要和同行竞争比价 , 还得给门店做好服务 。 大店也就算了 , 小店也得管上架、理货 。 “货多的时候 , 送一家店 , 没个把小时出不来 。 ”
此外 , 在调研过程中 , 笔者发现 , 在某些区域原本一些较为“省心”的渠道 , 也有些“变味” 。
某经销商告诉笔者 , 去年了解到零食店、闪电仓这类新渠道扩张迅速 , 今年一有机会就赶紧供货 , 但发现想要做好并不容易 。
区域内一些小的闪电仓是原夫妻小店挂牌经营 , 为了节省成本 , 部分货物不走大仓而是选择经销商供货 , 要求点对点配送到门店 。 “一箱货5块钱的利润 , 点对点配送 , 运费都不止20!”
与此同时 , 部分现金客户在与经销商的合作上也开始增加了账期 。
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 一是部分客户少量多次采购 , 为了节约沟通、核算成本 , 采取统一结算的方式;二是由于经销商规模、产品在店内占比过小 , 谈判中缺乏话语权 , 只能拿账期、服务来换合作机会 。
难招更难留 , 团队管理难!
“愿意做快消的越来越少了 , 想扩大规模 , 但根本招不到人!”
对于还不想躺平的经销商而言 , 人才短缺是最令人头疼的问题 。
现有的团队虽然对市场熟悉 , 但是思维已经固化 , 能力成长有限 , 很难跟上市场的变化 。 而想做大规模 , 拓渠道、拓门店 , 根本招不到人!
“很多人了解完工作内容、薪酬就没影了 。 ”某日化经销商叹气道 , 但他也能理解这些求职者的心态 。 “经销商是门苦生意 , 能给到的成长空间有限 , 工作又很繁杂 , 很难招到年轻人!”
团队都是一路跟着打拼过来的 , 过去可以依赖经验 , 但人一多 , 管理的问题也就凸显出来了——没有进行数字化转型 , 工作内容也没有形成标准流程 , 即便招到人也很难留得住 。 “望着一库房的货 , 谁来都得懵!”
另一位经销商则是表示 , 招人难 , 留人、管人更难!
“老员工多 , 看似稳定 , 但一旦有风吹草动 , 每个人的心思都活络起来 。 ”
他透露 , 上半年为了激励团队拓展市场 , 拿出了30%的利润作为业务提成 , 但没想到 , 这些跟了自己多年的员工 , 在货款收不上来的时候 , 居然私自收款甚至卷款跑路 。 这一来给公司形象、客情都造成了恶劣影响 。
好在发现及时、处理及时 , 但也让他对改革失去了信心 。 “至今都没想明白 , 都是跟着干很多年的人 , 利字当头 , 要走的时候一声招呼也不打 。 ”
此外 , 不大不小的规模 , 经销商往往身兼数职 , 采购、业务甚至财务 , 不是不想放权 , 而是习惯了亲力亲为 , 不知道如何放手 。 最终琐事缠身、电话不停 , 困在原地打转 。
写在最后
一圈走访下来 , 脑海中浮现出一个词来形容当前3000万规模经销商的状态:内外交困 。
而造成「内外交困」的原因更多的是来自内部——提到生意难 , 很多经销商习惯于向外求 , 将销量的下滑归咎于外部环境 , 而回避从自身找原因 。
市场确确实实存在一些问题 , 销量下滑或是增收不增利的情况也是真实存在 , 但与此同时自身在内部管理上踌躇不前 , 也是至此局面的关键原因 。
比如业务人员的招留管、日常制度的完善、网点分销的密度、产品与门店的分级管理等等 。 如果没有做好这些 , 即便是碰到再好的机会 , 拥有再多的资源 , 也很难有效把握 。
关于3000万经销商的状态 , 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聊聊 。
注:本篇文章所提到的经销商、门店 , 仅为笔者在市场调研过程中的所见所闻 , 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 仅供参考 。
- 35万的斯巴鲁傲虎,究竟好在哪儿?
- 2025年要上市的5款6座增程SUV
- 2024年前三季度美国销量最好的5款SUV,其中3款在国内也很受欢迎
- BBA销量集体崩盘:新时代的“地主”,都跑去买新势力了?
- 销量全面下滑,2024年将是BBA稳住一线豪华阵营的最后一年?
- 国产车企的噩梦,特斯拉ModelQ公布!售价14万起?
- 15.9万的宝马,跪着卖! 宝马:只要我一降价,中国消费者都抢着买!
- 新车预售价10.99万起,奇瑞终于走上了比亚迪的老路
- 太香了丨魏牌全新蓝山:冰箱、彩电和大沙发,中大型SUV的新体验
- 25年即将上市的5款大7座SUV,二胎家庭看过来